美籍華人,漢藏語言學傢。字次瑤。生於河南開封。1934~1938年在清華大學中文系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並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47年留學美國,1949年獲耶魯大學碩士學位,1955年獲耶魯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1951年起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執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63年轉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中國語言學、漢藏語教授。1972年起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40年代期間,他他對中國的苗、瑤、藏、納西、羌諸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實地調查和研究。1947年發表論文《苗瑤語聲調問題》,奠定瞭苗瑤語聲調研究的基礎。赴美國後,除繼續研究苗瑤語並發表《原始苗瑤語聲調的構擬》(1973)、《原始苗語的聲母》(1976)等論文外,側重於藏語和嘉戎語的研究,發表瞭一系列重要論著,如《拉薩話元音的和諧》(1968)、《嘉戎語的歷史音韻研究》(1975)、《藏語在漢藏語比較語言學中的地位》(1978)、《藏語口語中的時與體》(1981)、《苗瑤、藏緬及漢語前置鼻音的塞音聲母:是擴散的結果還是同語系的證據?》等。他編寫出版的《藏語口語讀本》(1964~1981)已成為西方語言學傢瞭解藏語拉薩方言的津梁。此外,與李霖燦合編的《納西象形文字字典》(1944)一直是納西語文研究的重要工具書。他在漢語史研究方面,對切韻音系提出瞭新的見解,認為切韻所反映的音應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去考察,即既有齊梁的時代性,又包含南北的方言性。這一論點已獲得語言學界許多學者的重視或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