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先驅,傑出的鐵路工程師。號眷誠,字達朝。原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生於廣東南海(今廣州市),卒於湖北漢口。1872年作為第一批幼童出洋赴美國留學;188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1885年任廣東省博學館教習,測繪瞭中國第一幅海圖“廣東沿海圖”。1888年從事鐵路工作,先後參加修建或主持修建京奉、京張、張綏、津蒲、川漢、粵漢和漢粵川等鐵路,歷任工程師、總工程師、督辦和交通部技監。對中國鐵路網的規劃,幹線的勘探設計計,線路、橋梁、隧道的設計和施工,都有開創性的重大貢獻。尤其是1904年主持自行勘測設計和施工的北京至張傢口鐵路,從南口經居庸關、八達嶺至岔道城的22千米區段內,工程艱巨,他決定采用33‰坡道和“之”字線的方案,並決定開鑿隧道數千米,在當時施工條件下實現頗為不易,因而被視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典范。他主持的建設工程都是經過反復勘測調查而選定實用、安全而經濟的設計、施工方案。他建議采用標準軌距,主持制定鐵路建設技術標準和規范,為中國鐵路的統一和通暢創造瞭條件。他致力於科技同仁的團結,為中華工程師會主要創辦人之一,並任第一任會長(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