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病證進行分析歸納的方法之一。即根據臟腑的生理、病機特點,對望聞問切四診所得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判定疾病所在的臟腑部位、病因以及臟腑陰陽、氣血、寒熱、虛實等病變狀態的臨床思維過程。為中醫辨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辨證方法的基礎。臟腑化生、輸佈氣血津液,是機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臟腑之間存在著生克制約關係,臟腑之間、臟腑與其他部位之間通過經絡保持著相互聯繫,因而臟腑功能正常是機體健康的重要保障,反之機體病變又多與臟腑相關。故臟腑辨證是辨證論治的核核心部分,是臨床各科辨證的基礎,常與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結合用於內傷雜病辨證分析,與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結合用於外感病辨證分析。

  簡史 臟腑辨證淵源於《內經》中《素問·至真大要論》提出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等五臟病變的證候特點。《難經》還歸納瞭臟腑病證的幾種傳變規律。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除論述臟腑病變的成因、傳變和治則外,還提出五臟風、寒、積聚的脈癥,充實瞭臟腑辨證內容。其後,《中藏經》指出臟腑辨證的重點是“虛實寒熱”。宋代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提出“五臟辨證”的概念。金代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歸納瞭臟腑虛實補瀉用藥式。1949年後,中醫學試用教材第三版正式啟用“臟腑辨證”一詞。

  辨證要點 臟腑辨證從總體上可分為臟病辨證、腑病辨證和臟腑兼病辨證三類,其中臟病辨證是臟腑辨證的主體。

  臟病辨證 五臟的病機主要表現為兩種,一是病邪侵襲或停滯於不同臟器,引起該臟功能紊亂;二是各臟陰陽氣血津精的虛損、不足導致臟腑功能失常。臟病辨證即根據五臟的生理及病變特點,綜合分析臨床表現,判定病變部位:①心病辨證。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以營養全身及主司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心病則血脈運行障礙、精神思維活動異常,主要表現為心悸、心痛、健忘、失眠、胸悶等癥。臨床常見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痰火擾心證、心火亢盛證、心脈痹阻證及痰蒙心包證等。②肝病辨證。肝喜條達,主疏通宣泄,主藏血,其性升發。其病變常以眩暈、脅痛、巔頂頭痛、抽搐、痙厥、震顫、眼花目赤等疏泄失職、血失所藏的表現為主。臨床常見肝血虛證、肝陰虛證、肝氣鬱結證、肝火上炎證、肝陽上亢證、肝風內動證、肝膽濕熱證等。③脾病辨證。脾主運化水濕及水谷精微,並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脾病則運化失職,血失所統。脾喜燥而惡濕,故濕邪最易傷脾,脾虛最易生濕。其病變主要表現為食少,腹脹,腹痛,便溏,身重,肢懶,水腫等。臨床常見脾氣虛證、脾陽虛證、脾陰虛證、脾氣下陷證、寒濕困脾證、濕熱蘊脾證、脾虛濕困證、脾不統血證等。④肺病辨證。肺主氣、司呼吸,並主宣發肅降,主疏通和調節體內水液運行的通道從而推動水液的輸佈和排泄。肺病則宣發肅降失司,氣機升降失常。肺為嬌臟,為呼吸之通道,不耐寒熱,外邪常從口鼻、皮毛侵犯肺臟,出現感冒、咳嗽、氣喘、胸痛、浮腫等表現。臨床常見肺氣虛證、肺陰虛證、痰濁阻肺證、風寒束肺證、肺熱證、肺燥證等。⑤腎病辨證。腎主水、納氣並藏精,為人體先天之本,主持人體的生殖發育與水液代謝。腎病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而痛,耳鳴、耳聾,遺精,水腫,小便異常等。臨床常見腎氣虛證、腎陽虛證、腎陰虛證、腎精不足證、腎虛水泛證等。

  腑病辨證 腑病包括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6個器官(見六腑)病變。腑病辨證包括:①胃病辨證。胃主受納、腐熟飲食物,其氣下行,以降為順,胃病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脘腹脹悶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呃逆等,臨床常見胃寒證、胃熱證、胃陰虛證、胃氣不和證、胃氣上逆證等。②小腸辨證。小腸主泌別清濁,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將食物殘渣送至大腸。其病變主要表現為臍腹脹痛、二便異常等,臨床常見小腸虛寒證及小腸實熱證等。③大腸辨證。大腸主司傳導糟粕自肛門排出體外。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主要表現為大便失常:便秘或泄瀉。臨床常見大腸虛寒證、大腸實熱證等。④膀胱辨證。膀胱主儲藏、排泄尿液。膀胱病變主要是氣化及排尿功能失常,表現為小便異常:頻數、淋漓、短澀、遺尿、尿閉。臨床常見膀胱濕熱證、膀胱虛寒證等。⑤膽病辨證。膽主決斷,儲存和排泄膽汁。膽有病變,膽氣不暢、膽氣虛怯,可見口苦發黃、驚恐失眠、兩顳側頭痛等。臨床常見膽經鬱熱證、膽氣虛證等。⑥三焦辨證。三焦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三焦病變主要與水液代謝失常有關。其辨證內容概括在肺、脾、腎、膀胱等有關臟腑病證中。

  臟腑兼病辨證 包括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兼病三種形式的辨證:①臟與臟兼病辨證。臟與臟兼病是指肝心脾肺腎五臟中,某兩臟或某三臟相兼為病。五臟之間除有經絡互相溝通、功能互相影響外,還保持著一定的生克制化關系。一旦某臟發生病變,即可影響他臟,出現臟與臟兼病。臨床常見心脾兩虛證、心腎不交證、肝脾不和證、肝腎陰虛證、肝火犯肺證、脾腎陽虛證、脾肺兩虛證、肺腎陰虧證及腎水凌心證等兼病形式。②腑與腑兼病辨證。六腑在傳化水液及食物過程中,一旦某腑功能障礙,常易導致他腑功能失常,出現腑與腑兼病。六腑病機多為氣滯不通或氣機上逆。臨床常見胃與大腸、小腸與大腸、胃與膽、膀胱與三焦兼病形式。③臟與腑兼病辨證。臟病與腑病相互影響,通常在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等表裡相合的臟腑之間最易形成。一方面由於經絡的直接聯系,使病氣得以互相移易;另一方面是臟與腑的功能異常可彼此相互影響、相兼為病。臨床常見脾胃不和證、肝氣犯胃證、肝膽濕熱證等兼病形式。

  現代研究 國內學者對臟腑辨證的核心——臟腑證候進行瞭廣泛深入的研究,重點是臟腑證候的客觀化、規范化,力求制訂臟腑辨證診斷標準。如1982年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防治學術會議制訂的《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及1986年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研究專業委員會的修訂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