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露於洋底或為洋底鬆散沉積物所覆蓋的巖石。大洋地殼從結構上可分為三層,層1為沉積層,層2以玄武巖為主,層3包括輝長巖和超基性巖等。洋底的巖石大多屬於層2的範疇,是深巖漿溢出,在洋底冷凝而成的巖石。

  洋底火山活動是洋殼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大洋中脊軸部玄武巖漿的上湧和溢出引起洋殼增生,成為新的洋殼。洋底火山活動帶來的有用元素,是深海錳結核、塊狀硫化物熱液礦床和多金屬泥的物質來源。因此,洋底巖石的類型、分佈和成因,一直直是地質學傢所關註的重大課題。

  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環球航海考察中,J.默裡和A.F.勒納爾就采集並研究過海底玄武巖樣。但真正有計劃地取樣研究洋底巖石,則是從深海鉆探計劃(DSDP),特別是這一計劃進入國際大洋鉆探階段(IPOD)才開始的。通過海底鉆探、拖網取樣及深潛器取樣,已在洋底巖石的類型和分佈方面,積累瞭一批有用的資料。但海底鉆探深度有限,因此人們對洋底巖石的認識還是很膚淺的。

  洋底巖石與陸上巖石有很大區別。首先,在類型上,洋底巖石以高鐵鎂、低矽堿的基性火山巖為主,不及陸上巖石多樣化。陸地上分佈很廣的花崗質侵入巖和中、酸性火山巖,在洋底極為少見。其次,洋底巖石的年齡小,迄今尚未發現超過1.7億年者。對海底磁異常條帶的測年工作證明,洋底仍在擴張,洋殼還在增生。而老的洋殼則向兩側漂移,到板塊的匯聚邊緣俯沖消亡。洋底巖石處於不斷更新的運動之中。

  類型和分佈 已發現的洋底巖石主要有下列幾種。

  玄武巖 是洋底最主要的巖石,可分兩大類:①大洋中脊玄武巖(MORB)。主要是拉斑玄武巖。形成於大洋中脊軸部,故名。隨著洋殼不斷增生和擴張,大洋中脊玄武巖廣佈於諸大洋底,是組成第2層洋殼的主要巖石。大洋中脊玄武巖往往具有枕狀或角礫狀構造。主要由拉長石、輝石和氧化鐵礦物的斑晶與玻璃質或細粒基質組成。其化學成分具有低堿,特別是低鉀的特點(見表)。K、Rb、Cs、Sr、Ba、Pb、U、Th等大離子親石元素貧化,重稀土分餾現象不顯著,輕稀土元素相對較貧。根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巖石資料,其成分在空間上也有變化,但無明顯的規律可循。有人認為這種變化是地幔橄欖巖部分差異熔融、巖漿分異作用及混合作用的結果,巖漿還是來自一個比較均勻的地幔源。但是在北大西洋的某些鉆孔中,也發現瞭一些化學成分顯著不同的大洋中脊玄武巖,因此許多人趨向於認為,地幔並不是很均一的。大洋中脊玄武巖的化學成分可能與海底擴張速率有關,隨著擴張速率的增加,玄武巖玻璃中FeO/MgO比值和TiO2的含量有升高的趨勢。說明巖漿的分異作用更趨完全。②板內玄武巖(WPB)。分佈在大洋板塊內部,見於無震海嶺、海山及大洋島,為堿性玄武巖或拉斑玄武巖,二者也可同時出現。印度洋東經90°海嶺和夏威夷–皇帝海嶺的玄武巖可為代表。堿性玄武巖化學成分的特點是SiO2不飽和,堿的含量很高(見表),富含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輕稀土元素。常含數量不等的斜長石、單斜輝石和橄欖石斑晶。基質為微晶結構或玻璃質結構。板內的拉斑玄武巖也稱大洋島拉斑玄武巖。

大洋拉斑玄武巖與堿性玄武巖的化學成分及其含量
化學成分 拉斑玄武巖(%) 堿性玄武巖(%)
SiO2 49.86 47.95
Al2O3 16.00 16.56
Fe2O3 1.52 10.39
FeO 7.05 3.02
MnO 0.16 0.14
MgO 8.76 1.62
CaO 11.89 7.96
Na2O 2.54 4.85
K2O 0.26 1.82
TiO2 1.24 2.24
P2O5 0.15 1.43
H2O 0.58 1.73

 註:表中拉斑玄武巖樣品采自大西洋中脊中央裂谷底(北緯45˚44',西經27˚43'),平均水深3 370米處。

堿性玄武巖樣品采自東太平洋吉亞科米尼(Ciacomini)海山(北緯56˚24',西經146˚34')

  J.T.威爾遜W.J.摩根曾用熱點說解釋板內火山活動的機制和海底山鏈的線性分佈。有人認為板內火山活動形成的玄武巖不同於大洋中脊玄武巖,可能來自地幔更深的部位,但也有可能反映瞭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

  超基性巖 按礦物成分可分純橄欖巖、方輝橄欖巖、二輝橄欖巖等。在拖網采得的巖樣中,超基性巖一般數量較少,常與輝長巖、玄武巖及少量斜長巖共生。主要產於裂谷邊壁、裂谷山脊和斷裂帶崖壁處,也散見於大洋島和海山上。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蛇紋石化,結構變化很大,一般為塊狀構造。橄欖石等礦物多因強烈蛇紋石化而僅存假像。常因動力變質作用而出現晶體破碎、扭曲或雙晶化現象。

  在一些產於海山和大洋島的堿性玄武巖中,常發現二輝橄欖巖巖石包體,應屬火山活動時從上地幔中挾帶上來的固態物質。大西洋中脊取得的蛇紋石化橄欖巖,其化學成分與橄欖巖包體極為相似。但洋底超基性巖的產狀頗為復雜。因此其成因可能是多樣的,既可以是深部物質沿斷裂構造侵位和蛇紋巖底辟侵位的產物,也可以是玄武巖漿結晶分異的結果。

  輝長巖 在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均有發現,其基本礦物組合為基性斜長石和單斜輝石,有時含紫蘇輝石和橄欖石。副礦物有榍石、角閃石、磷灰石及鈦磁鐵礦等。主要礦物的結晶程度相近。化學成分的特點是FeO/MgO比值變化大,說明巖漿有明顯的分異趨勢。洋底輝長巖為深部巖漿侵入作用的產物,是與大洋中脊玄武巖相對應的深成巖。輝長巖主要采自洋底斷裂帶的崖壁處。在赤道大西洋的羅曼什斷裂帶中,發現有含霓石的堿性輝長巖。在大西洋中脊還發現閃長巖與輝長巖、蛇紋巖組成的斷層角礫巖相伴生。

  熱液蝕變在大洋中脊的輝長巖中極為常見。主要的蝕變作用有角閃石化、蛇紋石化和葡萄石化等。

  大洋安山巖 鈉質斜長石和單斜輝石組成的一種中性火山巖。又稱冰島巖。缺少紫蘇輝石和角閃石。見於某些無震海嶺,但數量甚少。它與島弧或陸緣的安山巖相比,含鉀量(1%左右)較低,Na2O/K2O比值及含鐵量甚高。這些特征表明,大洋安山巖與拉斑玄武巖有成因上的聯系。

  花崗質巖石 為SiO2過飽和的巖石,SiO2含量一般高於60%。在洋底花崗質巖石不多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底巖樣中偶有發現。主要礦物為石英(20%~45%)、鉀長石(5%~10%)和斜長石,亦可見少量角閃石、黑雲母和輝石。

  堿性巖石 除前述板內的堿性玄武巖外,尚有橄欖粗安巖、粗面玄武巖、粗面巖和響巖等,主要見於無震海嶺、海山和大洋島。這些富含堿質的巖石可出現鈦輝石、霞石和其他似長石,可能是堿性玄武巖漿分異的產物。

  變質巖 沿大洋中脊軸部,還發現有變質巖類,如變玄武巖、變輝長巖、綠片巖、細碧巖、角閃巖和蛇紋巖等,主要為基性巖、超基性巖變質而成。常見的蝕變類型有沸石化、鈉長石化、綠泥石及蛇紋石化等。這種蝕變作用往往隻改變巖石的成分,而不改變巖石的原生結構。海底熱液礦床的形成便與這類熱液活動有關。

  成因 一般認為在深約數十千米的洋底巖石圈以下為高溫的軟流圈,它具有緩慢的流動性,其成分大致相當於二輝橄欖巖。在大洋中脊下方形成地幔對流的上升流,軟流圈地幔物質在上湧的過程中,由於負荷壓力的減小,部分熔融產生拉斑玄武巖漿,溢出海底就形成廣佈的玄武巖被。板塊內部玄武巖漿的形成,可能與熱點或地幔柱有關。拉斑玄武巖漿和堿性玄武巖漿,可出現程度不同的分異作用,生成一些中性、酸性和堿性巖石。加之在深部物質上湧過程中,帶上一些超基性物質,或者在某些部位,由於構造作用和侵入作用而導致超基性巖或基性巖的侵位,就造成瞭洋底巖石在類型和分佈上的復雜圖景。

  

推薦書目

 HÉKINIAN R. Petrology of the Ocean Floor.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