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人。山東諸城人。卒於北京。出身地主傢庭。曾用筆名少全何嘉。青少年時代生活在農村,目睹農民的苦難生活,對他後來成為“農民詩人”、“泥土詩人”產生瞭深刻的影響。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接觸瞭新文學,開始習作新詩。1927年初,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曾隨國民革命軍討伐反動軍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回到故鄉,不久因受反動派迫害,逃亡東北。1930~1934年,在國立青島大學(後改改為國立山東大學)讀書期間,發憤苦吟,得到聞一多、王統照的鼓勵,出版瞭詩集《烙印》(1933)、《罪惡的黑手》(1934),獲得文壇好評。大學畢業後,到山東臨清中學任教,並繼續新詩創作,寫下長詩《自己的寫照》(1936)和短詩集《運河》(1936)。

  臧克傢的這些詩作,奠定瞭他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詩提供瞭一種他稱為“堅忍主義”的面對苦難的人生態度。《老馬》、《難民》、《歇午工》、《老哥哥》等短詩寫出瞭下層人民忍辱負重的悲苦生活,讓人在咀嚼和回味中體會到詩人深沉的感情。長詩《罪惡的黑手》揭露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行徑,同時對工人階級的反抗寄予希望,詩作結構綿密勻稱,形象鮮明生動,在和諧的韻律裡有著奔放自如的氣勢。他的這些短詩和長詩兼有中國詩歌會和新月派二者的長處,堅持關註現實的同時,講究詩歌形式和語言的凝練、整齊和節奏、韻律。他提倡“苦吟”,註意以準確鮮明的意象,代替主觀情緒的直接宣泄,使詩作經得起推敲和回味。

  抗日戰爭爆發後,臧克傢奔赴前方,有《從軍行》(1938)、《泥淖集》(1939)、《淮上吟》(1940)等詩集出版,及時報道瞭他身歷目睹的火線戰況和將士風采,為抗戰文藝增添瞭不少新鮮生動的內容,但藝術上較前期詩作粗疏。

  1942年秋,他到達重慶從事文學創作,並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活動。有《古樹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十年詩選》(1944)等詩集出版。《泥土的歌》將筆鋒由戰地轉向農村,是“一筆自然的風景,一筆農民生活的縮影,有愁苦,有悲憤,有希望,也有新生”(《泥土的歌·序句》)。在藝術上,則擺脫瞭《烙印》等早期詩作雕琢太甚的痕跡,顯得更加活脫自然,靈巧雋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臧克傢還寫作瞭《寶貝兒》(1946)、《生命的零度》(1947)等政治諷刺詩集,揭露國民黨反動統治下的黑暗。還創作有散文集《亂莠集》(1939)、《我的詩生活》(1943)、《磨不掉的印象》(1947)等,小說集《掛紅》(1947)、《擁抱》(194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寫瞭膾炙人口的名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他與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詩詞講解》(1957年後改名《毛澤東詩詞講解》)對闡釋和普及毛澤東詩詞起瞭重要作用。出版有詩集《一顆新星》(1958)、《春風集》(1959)、《歡呼集》(1959)、《凱旋》(1962)以及長詩《李大釗》(1959)等。這些詩篇內容上歌頌新社會,藝術上追求一種明朗、流暢、不事雕琢的風格,但詩的韻味卻較前淡薄。此外,他的著作還有《學詩斷想》(1962、1979)《臧克傢古典詩文欣賞集》(1990、2001)等論文、隨筆集等。他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

  山東文藝出版社1985年出版《臧克傢文集》第1、2、3卷,1994年出版第4、5、6卷。

  

推薦書目

 張惠仁. 臧克傢評傳. 北京: 能源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