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具有內在價值的金屬製成的貨幣。在中世紀歐洲匯票和中國紙通貨發展之前,金屬硬幣是唯一的交換媒介。儘管在大多數商業往來中,硬幣的用途已經削弱,但硬幣對於文明社會的經濟仍是必不可少的。歷史上,最早是利用青銅鑄成動物的形狀,作為交換的媒介。金銀比青銅更為貴重,具有外形美觀、韌性大、比較稀少等優點,所以黃金與白銀的鑄塊在價值上幾倍於青銅,成為硬幣的上選。多少世紀以來,手工鑄幣技藝沒有發生什麼變革。早期希臘使用陶土坩堝,熔化鎳銀合金鑄成坯坯件,然後錘打成幣。羅馬時代改用硬度較高的生鐵鑄模。中古時期選用金銀兩種商品作為衡量其他所有貨物和勞務的標準。15世紀末,意、德、法、英等國鑄幣設備發達,能使鑄幣的重量和體積堅實可靠。到17世紀中葉,使用壓印機來減低鑄件厚度,可進一步使其達到要求的標準。在18、19世紀期間,采用杠桿鑄幣壓力機鑄造硬幣,使鑄幣方法得到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在19世紀,制出可衡量單個硬幣的自動天平,這時優良鑄幣制度的主要目標,如大小準確、圖樣易於復制及含有一定價值的貴金屬的重量,都已達到。近代造幣廠采用純鎳、銅鎳合金、黃銅、鋁、鉛銅等熔合鑄造硬幣。硬幣質量管理非常重要。每一個單位硬幣的重量、直徑、成分及圖樣都必須符合法定的要求。特別是造幣設計和硬幣的體積應註意避免作過多的變動,防止影響那些通過硬幣控制的各項現代化服務設施(如自動售貨機、自動收費電話機等)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