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餘、課餘時間,對青少年、兒童進行體育運動訓練的學校。由於競技運動的發展,國際比賽日益增多,各項運動技術水準不斷提高,許多項目的運動員出成績的年齡越來越小。這種狀況促使很多國傢,特別是體育發達的國傢,大力加強少年兒童體育運動的訓練,認真培養優秀運動員後備人才。“從幼稚園到授獎臺”已成為許多優秀運動員成功的途徑。美國、日本以及西歐一些國傢還通過校外的各種體育俱樂部,對少年兒童一般從5~8歲開始基本技術訓練,12~15歲進行嚴格的系統訓練,到16~18歲就具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瞭。

圖1 北京市西城區業餘體校田徑班學員在訓練

  1934年,蘇聯開辦第1所少年體育學校,1966年改為青少年體育學校,學生除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外,也吸收18歲以上的青年。1975年以後,又發展瞭單項少年體育學校。還開辦瞭寄宿制少年體育學校,要求學生學好普通中、小學的文化課,同時進行專門的體育訓練。這樣的青少年體育學校,對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起瞭巨大作用,參加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選手,基本上都是經過這種學校培養出來的。

  1949年以前,中國除瞭一些學校有代表隊訓練外,社會上沒有少年兒童的體育運動訓練機構。1955年開始試辦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1964年國傢體委頒佈《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試行工作條例(草案)》後,各類業餘體校、體育中學、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在全國各地迅速開辦發展。結果證明,這種業餘訓練形式,在全面發展身體素質、打下專項運動基礎方面獲得瞭良好的效果。1973年改名為少年兒童業餘體育學校,吸收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進行訓練。

  中國的少年兒童業餘體育學校分普通業餘體校和重點業餘體校兩種。前者的學生多分散在普通中小學上學,課餘時間到業餘體育學校訓練。後者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學習文化課、訓練、住宿,采用半天學習、半天訓練的方法。

圖2 北京市什剎海業餘體校的一個訓練館

  中國業餘體校的主要任務是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前提下,為國傢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身體素質和一定運動技術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後備人才,為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培養技術骨幹。20世紀80年代以前,業餘體育學校由各級體委舉辦的約占95%,其餘由體委和教育部門聯合舉辦,或者由工礦、企業、少年宮、高等院校自辦。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和體育體制的改革,在原有辦學形式的基礎上,出現瞭體育和非體育部門承辦,不同辦學體制並存,組織形式多元化,資金投入多渠道的業餘體育學校,1999年國傢體育總局與教育部下發瞭關於《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辦法》。至20世紀末的統計業餘體校學生約4.3萬人,教練員近1 800人。

  中國業餘體育學校的教學訓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按“從小培養,打好基礎,系統訓練,積極提高”的要求進行的。業餘體校嚴格按照國傢體育總局頒佈的《青少年教學訓練大綱》規定的內容進行科學訓練。少年兒童進入業餘體育學校訓練的年齡應根據各項目的特點區別對待。對柔韌、協調、靈巧、速度性要求較高的項目,如體操、技巧、武術、遊泳、跳水、花樣滑冰、乒乓球等,一般從6~7歲開始訓練;對力量、耐力要求較高,比賽時直接對抗,比賽持續時間較長的一些項目,如舉重、摔跤、投擲、長跑等,一般從10~11歲開始;足球、籃球、排球等項目,從8~9歲開始。在訓練中註重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術的基礎訓練,這是培養優秀運動員並使他們不斷創造優異成績的重要保證。

  中國的業餘體育學校是向優秀運動隊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各省、市運動隊和國傢隊的運動員絕大部分是經過業餘體育學校訓練的。其中有的後來成為世界冠軍或世界紀錄創造者。有的學生在業餘體校時就達到瞭相當高的水平。上海南市區業餘體育學校跳高運動員朱建華,1980年17歲時即在世界大賽上嶄露頭角,1983~1984年三創世界紀錄。2000年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悉尼)中國運動員28枚金牌獲得者中除一人外,其餘皆為業餘體校培養的。業餘體校的幾十萬畢業學生分佈在全國各地,已成為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骨幹,有很多人經過進一步培養,成為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