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僧人,譯經傢、旅行傢。俗姓張。齊州(今山東濟南)人,一說範陽(今河北涿州)人。14歲出傢,仰慕法顯、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風。據載,他於唐高宗鹹亨二年(671)由海路前往印度求法,沿途巡禮參學,歷時20多年,遊歷30餘國,於證聖元年(695)回到洛陽,武則天親自迎接,帶回梵本經、律、論約400部。回國後一直從事譯經,曾參與實叉難陀、菩提流志譯場,翻譯80卷本《華嚴經》,後自己主持譯場,在洛陽、長安從事翻譯。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載,曾先後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王經》、《大孔雀咒王經》、《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經》、《根本說一起有部毗奈耶》、《法華論》等經、律、論共61部,239卷。義凈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有獨特的貢獻。新譯《華嚴經》80卷,雖題名為實叉難陀所譯,實為義凈完成。由於譯文典雅,譯出後即取代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本,成為《華嚴經》的根本典籍。所譯《金光明最勝王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等也非常流行。

  在所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敘述瞭初唐時期赴印求法盛況、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會生活面貌等,豐富瞭當時的史地知識;介紹瞭印度當時戒律的情況,糾正瞭漢地佛教的誤解和陋習;記述瞭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情況。在對佛學的認識上,他認為大乘無過中觀和瑜伽,二者同契涅槃,理無乖意,應該和合,並謂般若大宗實際上即包含此二義;對律部則獨尊說一切有部的傳統,可惜他的律學主張沒有產生多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