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聲腔。簡稱弋腔。宋元南戲流傳至江西弋陽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至遲在元代後期已經出現。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繁衍發展,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流佈於今之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以及南京、北京等地,並且在各地群眾欣賞要求和趣味的影響下逐漸發生變化。清乾隆年間,由弋陽腔與北京語音結合衍變形成的“京腔”在北京演出時,曾出現過“六大名班,九門輪轉”的盛況,並被宮廷演戲採用,編寫“>昆弋大戲”。至清中葉,當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時,高腔(弋腔)也就成為新興的多聲腔劇種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四川的川劇,湖南的湘劇、辰河戲、祁劇,浙江的婺劇,江西的贛劇、瑞河戲,北方的柳子戲等。弋陽腔劇目內容切合群眾的需要,藝術形式也易為群眾所掌握。主要表現在:①弋陽腔繼承和發展瞭南戲演唱時的民間藝術創作的傳統,“句調長短,聲音高下,可以隨心入腔”(凌濛初《譚曲雜劄》)。不像昆山腔那樣格律謹嚴。藝人的創腔有很大的靈活性,便於吸收土腔土調,豐富唱腔曲調,適應群眾的欣賞習慣。②可“錯用鄉語”,即采用方言土語,使它每到一地能與當地語言、語音逐漸結合,從而成為地方化的聲腔。③對昆曲等傳奇劇本采用“改調歌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移植上演的做法,並且用加“滾”的表現手法,插入通俗的韻文、散文,使廣大群眾更易理解。

弋陽腔《張三借靴》劇照

  弋陽腔的唱腔結構來自南戲的曲牌聯套體體制,腳色行當也承南戲,分生、旦、凈、末、醜。其舞臺表演,即唱、做、念、打則隻用鑼鼓節制、幫襯而無管弦伴奏,所謂“一味鑼鼓瞭事”(馮夢龍《三遂平妖傳·張譽序》)。明中葉,弋陽腔系的青陽、太平等腔,發展“滾調”,始突破曲牌聯套的格式,在傳奇體制內發生變革。

  弋陽腔的傳統特征,如徒歌(幹唱)、幫腔(接腔)和滾調(滾唱、滾白)仍保留至今。這種演唱形式,配以鑼、鼓節制、幫襯,造成瞭“鐃鼓喧闐,唱口囂雜”的熱鬧氣氛,以粗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點,贏得瞭廣大勞動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