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關口。又名西陘關。因兩峰夾峙,其形如門,飛雁出其間,故名。位於山西省代縣西北20千米處的勾註山上。雁門關始建於北魏。現關城為明洪武七年(1374)在古雁門關關址東南約5千米處重建,嘉靖年間(1522~1566)增修,萬曆二十五年(1597)複築。關城周長約千米,高約6.7米,磚石砌成。門三重,為東門、西門和小北門。東門有雁樓。關外有大石牆3道,小石牆25道,並沿勾註山築長城,建城堡,使雄關更加險固。雁門關與甯武武關偏關合稱內長城外三關,為內固太原之鎖鑰,扼控晉北之咽喉。雁門關北通大同,南達太原,是南北交通要沖,為歷代戍邊重地。戰國時期,趙國良將李牧依靠有利地形,大敗匈奴10萬餘騎,守關十餘年,匈奴不敢進犯趙邊城。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遼軍10萬攻打雁門關,北宋名將楊業率軍數千,迂回至關北,與宋軍主力南北夾擊,大破遼軍。1937年10月18~21日,八路軍第120師一部在雁門關以南黑石頭溝地區伏擊日軍運輸隊,殲日軍約500人,擊毀汽車30餘輛。今有太原—大同公路從關城西側通過。

雁門關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