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建立在物質不斷迴圈利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人們摒棄傳統的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大量生產消費產品、大量形成廢棄物的生產模式,即“自然資源–產品–廢物”的物質單向流動過程,建立起“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迴圈生產模式。

  運行準則 迴圈經濟的運行必須遵循以下幾項準則:①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的“減量化”準則。針對產業業鏈的輸入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性開采與利用,並應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以期盡可能地減少進入生產、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對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實行總量控制。對生產者而言,應通過減少產品原料投入和優化制造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對消費者而言,應優先選購包裝簡易、循環耐用的產品,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②以廢棄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的“資源化”準則。生產和生活各個環節產生的廢物盡可能地通過再生資源環節重新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對生產者而言,要采取產業群體間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協作,使產品–廢棄物的轉化周期加大,實現資源產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對消費者而言,應采取過程延續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產品使用方式和次數,有效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③以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為目標的“無害化”準則。對於產業鏈輸出端的廢棄物質,要多次回收利用,以實現廢棄物的多級資源化,乃至達到最終的閉合式循環,實現廢棄物的最少排放。

  結構 循環經濟的結構有三個層面:①循環生產技術體系。建立循環經濟的最基本環節。循環生產技術是把各種廢棄物質重新運用於再生產過程的各種技術,包括分解、合成和制造技術。②循環生產組織體系。建立循環經濟的組織環節。它是對循環生產技術的應用和從事循環生產活動的組織。循環生產體系的組合是按生態工業的基本原理進行的。按這種原理建立的企業、企業集團可形成一個相互關聯、類似於生態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體系”。比較成熟的循環生產組織形式是生態工業園區。③循環經濟體制。建立循環經濟的國傢和社會環節。它是在國傢和社會層面上構建循環經濟,這種體制是一種經濟大循環,包含產品、企業、社會多個層次。它要求把循環經濟內化為社會的生存方式,將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流程變成一個循環流程,形成一個相對閉路的物質、能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