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與利用鹽鹼地、預防灌溉土地次生鹽鹼化的技術措施。鹽鹼地是指土壤含有過量可溶性鹽類的土地。全世界有近10%的陸地被不同類型的鹽鹼土所覆蓋,大多分佈於乾旱、半乾旱地區。世界現有灌溉土地中約有一半存在次生鹽鹼化的威脅;同時,通過灌溉、排水,又開墾出大片鹽鹼荒地。土地鹽鹼化的原因是由於土壤和地下水含鹽過高,地下水位埋深太淺,在強烈的地表蒸發情況下,土壤鹽分通過毛細管作用上升並積聚於土壤表層,使農作物生長發育受受到抑制。在雨量豐沛或灌溉條件下,土壤鹽分可被淋洗至根層以下,並通過排水系統排至容泄區,以至入海。積鹽與脫鹽均與水的活動有密切關系,鹽隨水來,鹽隨水去。防治土地鹽堿化應采取綜合措施,而灌溉、排水、沖洗土壤鹽分及嚴格控制地下水位,是改良鹽堿地和預防次生鹽堿化的根本措施。

  發展狀況 許多國傢都積累瞭防治土壤鹽堿化的經驗。美國從20世紀初開始在西部17個州開墾土地,並持續開展防治土壤鹽堿化的工作,在灌溉洗鹽及暗管排水等技術方面取得瞭顯著成就。俄羅斯鹽堿地面積分佈很廣,有比較完整的以灌溉、排水為中心的水利土壤改良科學技術體系,並在許多國傢得到應用。巴基斯坦灌溉土地上存在著大面積次生鹽堿化的問題,近40年來通過改進灌溉技術、推廣豎井排水等措施,已取得瞭良好效果。在中國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鹽堿地分佈較廣,改良利用鹽堿地有悠久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由於進行瞭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治理洪澇災害,修建骨幹排水工程,開發利用地下水,並分區進行治水改土工程,使1億多畝鹽堿耕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良利用,數千萬畝鹽堿荒地開墾為農田,灌溉土地次生鹽堿化基本上得到控制。

  措施 主要有:①排水沖洗。在鹽堿地上采用較大定額灌溉,溶解土壤鹽分下滲,通過排水溝排出灌區。排水是保證沖洗效果的關鍵措施,無排水的沖洗,應盡量避免使用。鹽堿地排水有明溝排水、暗管排水、豎井排水等形式。明溝排水的主要問題是邊坡坍塌,一旦造成排水溝淤塞,排水效果即明顯降低。暗管排水能較長期地保持排水效果,但初次投資較高、工程技術較復雜。豎井排水需要提水動力設備,如能結合灌溉,則易於推廣。②種稻。種植水稻是中國改良利用鹽堿地的一個重要方法,即在插秧前進行泡田洗鹽,並通過生長期淹灌和排水換水,沖洗和排走土壤中的鹽分,能較快地起到改良鹽堿地的作用。種稻改良鹽堿地要有健全的灌排工程系統,以保證供水、排鹽和控制地下水位。③放淤。把含有較細顆粒泥沙的河水引入築有畦埂的地塊,使泥沙沉降下來,並使土壤中的鹽分溶解、淋洗,通過排水系統排出灌區。泥沙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養分,能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狀。④選種耐鹽作物。大麥、棉花、甜菜、向日葵以及草木犀、田菁等綠肥作物,均比較耐鹽,可在鹽堿地上適當種植,並在種植過程中繼續改良土地。⑤化學改良。堿土因含有堿性鹽類如重碳酸鈉、碳酸鈉,直接危害作物生長,需要進行化學改良。最常用的是施用石膏(硫酸鈣),使鈣離子代換鈉離子,變堿土為含硫酸鈉的鹽土,再經過灌溉沖洗得到改良。有些地方施用糠醛渣,也取得一定的效果。⑥減少地面蒸發和表土返鹽。加強中耕、松土,增加地面覆蓋,多施有機肥料。⑦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這是預防灌溉土地次生鹽堿化的一條成功經驗,在中國已經大面積采用。通過渠灌區水鹽動態的監測預報,可及時掌握土壤次生鹽堿化發展的信息,以便采取相應的預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