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的天然集合體。俗稱石頭。主要由一種或幾種造巖礦物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部分巖石是由火山玻璃或生物遺骸構成。巖石是構成地殼和地幔的主要物質,是在地球發展的一定階段、經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固態產物。隕石和月巖雖然來自天體,它們是天體地質作用的產物,也屬於巖石的範疇。

  在人類進化和文明中,巖石具有重要意義。當人能夠用手把第一塊石頭做成石刀的時候,終於完成瞭從猿到人轉變的決定性的一步。從人類進入第一個文文明時期——石器時代起,巖石一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材料和工具。現代,巖石仍是農田、水利、建築、交通、化工、礦業等經濟部門施工對象和開采利用的資源。

  巖石按其形成過程,分為火成巖(又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①火成巖。熔融物質(一般為巖漿)在地下或噴出地表後冷凝形成的巖石,如花崗巖、玄武巖等。②沉積巖。風化作用、生物作用或某種火山作用形成的產物經搬運、沉積和石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條件下所形成的巖石,如頁巖、砂巖、石灰巖等。③變質巖。原先存在的巖石,一般在溫度、壓力升高條件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經改造而形成的巖石,如片巖、片麻巖、大理巖、糜棱巖等。根據巖石的性質可以判斷其形成的過程,所以巖石是成因信息的載體。金伯利巖因含有金剛石,說明其來自地幔,被稱為地幔之窗。人們認識到火星上曾經有水,其證據之一便是因為火星軌道攝像機(MOC)發現其上有硬結的明顯呈層狀的沉積巖。

  三大類巖石的分佈情況各不相同。沉積巖主要分佈在大陸地表,約占陸殼面積的75%。距地表越深,則火成巖和變質巖越多。地殼深部和上地幔,主要由火成巖和變質巖構成。火成巖占整個地殼體積的64.7%,變質巖占27.4%,沉積巖占7.9%。其中玄武巖和輝長巖又占全部火成巖的65.7%,花崗巖和其他淺色巖約占34%。

  巖石作為天然物體具有特定的密度、孔隙度、抗壓強度和抗拉強度等物理性質(見表),它們是建築、鉆探、掘進等工程需要考慮的因素。此外,巖石受應力發生變形。巖石所受應力超過其彈性限度後,則發生塑性變形。自然界的糜棱巖主要就是塑性變形產物。一些工程中巖石長期荷載,也會造成蠕變和塑性流動。溫度和圍壓(上覆巖石的負荷)增高,有利於塑性變形的發生。如果應力繼續增加,則巖石發生破裂。

常見巖石的某些物理性質
巖石類型 密度(g/cm3 孔隙度(%) 幹抗壓強度(kg/cm2) 抗拉強度(kg/cm2) 火成巖:
花崗巖 2.5~2.8 0.3~1.5 1 500~2 100 20~100 閃長巖
2.7~3.0 0.5± 2 300~2 700 玄武巖 2.2~3.0
1~30 1 500~2 000 77 沉積巖: 砂巖 1.9~2.5
1~10 900~2 000 20~60 頁巖 1.9~2.4 2.5~8
500~600 13~30 石灰巖 2.2~2.7 1~15 700~1 600
5~15 變質巖: 大理巖 2.6~2.8 0.5~2 700~2 000
50~90 石英巖 2.64± 0.5± 1 500~2 400
板巖 2.7~2.85 600~1 400

  組成巖石的礦物主要是矽酸鹽礦物(如長石、雲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和石英;其次是各種氧化物礦物(如磁鐵礦、鈦鐵礦、金紅石)、碳酸鹽礦物(如方解石、白雲石)、磷酸鹽礦物(如磷灰石);有時含某些硫化物、硫酸鹽或含稀有、稀土、放射性或貴金屬元素的礦物,或者具特種性質的礦物(如金剛石)。具經濟價值或貴金屬元素的礦物,在巖石中局部富集,達到可供開采和利用的質量和規模時即為礦產。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以及能源資源,絕大多數賦存在各類巖石中,並與巖石的成因有聯系。所以,巖石是各類礦產的載體和巨大能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