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形式。全稱為“宣講寶卷”。以清末民初時期比較盛行。源於一種宣講經典的宗教活動,為流行於河北一帶的秘密宗教如白蓮教、紅陽教及其支派,用以宣傳教義的方式與手段,始於明代;其他秘密宗教和佛教徒也曾用來作為號召群眾的工具,當時稱為“科儀”。表演時仍然沿用保留的“開經偈”、“焚香贊”、“收經偈”等儀式,即為脫胎於此等宗教宣傳的胎記。清同治、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宣卷擴展到江南以上海、、杭州、蘇州、紹興、寧波等城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雖然仍作為佈道之用的宣傳工具,但更多的情形是已經演化為一種民間說唱娛樂活動。“寶卷”是宣卷藝人的腳本,有不少抄本和刊本流傳。

  宣卷以說唱故事為主,不但一些廟宇、宗祠是宣卷的場所,廟會和群眾娛樂場所,住宅以至街頭、茶市、飯莊、旅店,也可以演出宣卷。宣卷藝人稱為先生。後來,宣卷還流行到江西、湖南、四川、甘肅,一度還流行到河南、山西、河北。以江浙較為盛行。

  宣卷作為娛樂表演活動,照例先由宣卷藝人焚香請佛,然後唱四句定場詩,如《傢堂寶卷》:“傢堂寶卷初展開,諸佛菩薩降凡來。在堂大眾高聲念,消災延壽福滿來。”唱完以後開書。在宣講正文時,有說有唱,說少唱多。唱腔音樂性不強,有時隻用一支簡單的調子,伴奏用打擊樂器,或用鼓、板,或用漁鼓、簡板,或用木魚、鐘磬,稱為“木魚宣卷”;後來也有用胡琴的,稱為“絲弦宣卷”。由於藝人派系不同,唱腔和伴奏樂器也就有所不同。除宣講“正卷”外,還有用於敬香、請灶、傳香、收香、結緣等民俗儀式來進行實用性演出的“小卷”。所以,宣卷藝人中也有以超度亡靈一類配合做佛事為主要業務的演出活動,由於實用性的民俗內容大於審美娛樂,故所演節目沒有什麼文學性;正宗的表演內容則以宣講故事為主。在上海,還有道士宣卷的情形。

  宣卷藝人各有師承,所以同一內容的寶卷雖然故事情節大致相同,但敘述方法和唱詞差異較大。民間聽宣卷表演的觀眾以婦女為主,尤以老年人居多。由於宣卷演出的程式中保留有敬神禮佛的迷信色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因在群眾中進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宣卷演出一度比較衰歇,至20世紀末期,在一些地方有所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