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封建王朝(1386~1572)。該王朝的支系在15、16世紀還曾登上匈牙利和捷克的王位。1382年,匈牙利兼波蘭國王路易一世(1342~1382年在位)去世,其女雅德維加於1384年繼位為波蘭女王。根據1385年波蘭與立陶宛在克列沃村簽訂的兩國聯合條約,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於1386年2月18日與雅德維佳成婚並被加冕為波蘭國王,史稱“克列沃聯合””。亞蓋洛王朝自此始。王朝初期,國勢強盛,憑借波蘭和立陶宛的聯合力量,擊敗瞭條頓騎士團國傢,收復瞭波蘭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失地——波莫瑞的格但斯克地區以及原普魯士的部分土地,在中歐國際事務中發揮瞭重大作用。15、16世紀,波蘭國傢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內發生瞭一系列變化。在土地關系方面,出現瞭貴族和教會的勞役制莊園,開始瞭農民的農奴化過程,通過利用農民的強制勞動,經濟取得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經濟和采礦、冶金業的發展,產生瞭資本主義的萌芽,市民等級進一步發展。16世紀中後期,國王西格蒙特二世·奧古斯特(1548~1572年在位)促使波蘭、立陶宛兩國正式合並,實現盧佈林合並,建立波蘭–立陶宛國傢,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波蘭成為多民族的農奴制國傢。這一時期,波蘭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進步思潮蓬勃發展,科學、藝術、文學取得巨大成就,產生瞭天文學傢N.哥白尼。1572年7月7日西格蒙德二世去世,絕嗣,亞蓋洛王朝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