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門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位於國境南部的亞丁灣北岸,北距首都薩那320千米,西距曼德海峽180千米。扼進出紅海和直趨蘇伊士運河的海上要衝,又是歐、亞、非三洲間的海空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重要,人稱“紅海的門閂”和“東方直佈羅陀”。人口59.04萬(2004)。早在西元前就是一個軍事要塞,後發展為阿拉伯最古老的商業中心之一,東西方貿易的中途站、轉運港和商品集散地。屢見於中國典籍,先後譯稱啞靼、阿丹和阿登等。15世紀初,中國航海傢鄭和率領船隊3次訪問,隨同前來的費信曾詩詠所見所聞。1839年被英國占領,以之為亞丁殖民地和亞丁保護地的首府。殖民地和保護地獨立後,成為南也門人民共和國(1967~1973)和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1973~1990)的首都。南北也門統一後,改為亞丁省首府。氣候炎熱,1月最低氣溫16℃,7月最高氣溫43.5℃。平均年降水量僅25.4毫米,相對濕度卻常達60%~80%。英國占領後不久(1850)就辟為自由港。老亞丁港在亞丁半島東北部。1901年又在亞丁和小亞丁兩半島環抱的灣內營建新港。外港由亞丁半島和小亞丁半島東西環抱,內港築有防波堤,圍成23平方千米的水面。隱蔽良好,風平浪靜。最大水深12.5米。港市分亞丁城(在亞丁半島上)、小亞丁(在小亞丁半島上)和謝赫奧斯曼(在亞丁城西北)三大部分。隨著船舶大型化的需要,經過擴建,已可泊10萬噸級船隻,或同時停泊三四十艘海輪。此外,小亞丁還辟有油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加油港之一,有利用從波斯灣進口原油進行生產的大型煉油廠。工業集中於穆德拉姆區。有煉油、肥皂、鋁制器皿、卷煙、紡織、榨油及其他日用消費品企業。還大力發展捕魚業。鹽場規模宏大。建有自由貿易區,輸出鹽、皮革、咖啡、樹膠、香料等。交通樞紐,公路北通塔伊茲,東北通哈德拉毛地區,東到穆卡拉,西至曼德海峽附近。城北有大型國際機場。亞丁大學(1970)和海運學院等高等院校。旅遊事業發達。13世紀的古城堡、反映南也門人民鬥爭歷史的博物館、現代化的海岸旅館、人工島休養地、花園式的別墅以及郊外連綿的山峰、市內各色的建築等,均為良好的旅遊資源。

亞丁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