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傢亞裏斯多德的哲學代表作。原是他在呂克昂學園講課用的講稿、筆記,有的是單篇論文,有的可能是學生記錄。亞裏斯多德去世後,呂克昂學園的第11代繼承人安德羅尼科整理亞裏斯多德的舊稿與講義,編纂瞭當時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遺稿,把研究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著作編在一起,取名《物理學》或《自然哲學》,又把一些雜亂的討論抽象問題的文章編在《物理學》之後,取名《物理學以後諸篇》(拉丁文轉寫為Meetaphysica),中譯根據《周易·系辭上》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意,將Metaphysica譯為《形而上學》。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瞭吳壽彭翻譯的中文本,現另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亞裡士多德全集》第7卷中苗力田的譯本(1993)。

10世紀羊皮書——亞裡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第1頁

  《形而上學》一書共14卷,各卷之間,甚至同一卷中有的章節之間也沒有結構上的連續性。古代的註釋傢已對本書的結構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近代,經德國古典學者W.耶格爾等人的研究,大體認為:第1、3、4、6卷為第1組,第7、8、9卷為第2組,第10、13、14卷為第3組,構成《形而上學》的基幹;第2、5、11、12卷則是插進去的。

  第1組4卷主要研究哲學的性質、對象和范圍。其中第1卷是全書的序言,先討論哲學的形成與性質,進而評介前人關於本原問題的看法。第3卷提出哲學應該研究的十多個問題,如個別與一般的問題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全書的基本內容。從這裡可以看出那個時代人們關於哲學研究的看法。第4、6卷主要討論瞭哲學的對象和范圍問題。亞裡士多德認為,全部思想可以分為實踐的、創制的和思辨的。思辨的哲學又有三種:數學、物理學和第一哲學(又稱神學)。第一哲學研究存在本身及其固有的屬性,還研究表述存在的最一般的范疇以及各門學科都要遵循的一般公理如矛盾律和排中律等。

  第2組3卷主要是關於實體(或本體)的學說。這是亞裡士多德哲學體系的核心部分。他認為,“存在”的中心范疇就是“實體”,其他范疇是表述實體的。實體是與一切事物相關的“本原”。在對“實體”的進一步論述中,表現瞭他的動搖性:有時認為“實體”是獨立存在的個別事物,有時將“實體”視為普遍本質。在這3卷中,他專門探討瞭自己哲學體系的三大基本理論——實體論、形式和質料、潛能與現實。

  第3組中第10卷是從一般理論出發,論述“一”與“多”等最一般的數量范疇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進而說明各種對立與相反范疇之間的關系。13卷、14卷駁斥瞭柏拉圖及其學派將數和理念看作獨立存在實體的觀點。

  第2、5、11、12卷仍然是討論哲學上的問題。第2卷像是另一篇哲學導言的殘篇。第5卷列舉和解釋30個哲學術語(范疇),被稱為“哲學辭典”,可能是早期的著作。第11卷由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組成,前8章是第3、4、6卷的內容摘要,像講授提綱,後5章是《物理學》書中一些章節的摘要。第12卷,一般認為是亞裡士多德較早寫成的一篇獨立的論文,後來加進瞭有關天文學等方面的幾個片段。在這一卷,亞裡士多德從運動的源泉出發,討論瞭感性的實體和永恒不動實體的問題。他認為,永恒不動的、非感性的實體是萬物運動的第一推動者,即純粹的“隱得萊希”,這就是“神”。這部分被稱為亞裡士多德的神學。

  《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部專門研究哲學問題的著作,它對於瞭解亞裡士多德和研究古希臘哲學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