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世紀中葉出現在伏爾加河流域的一個遊牧部落。據4世紀羅馬歷史傢阿米阿努斯·馬爾塞利努斯的《歷史》一書記載,匈奴人不事耕種,四處漫遊,沒有法律,沒有國王,但受“大人物”的鬆散統治;他們整天騎在馬上,行動迅速,使用磨制骨鏃的投標、劍和套索等武器。

教皇利奧一世規勸阿阿提拉撤兵(452)

  被羅馬人視為最可怕戰士的匈奴人,於372年征服瞭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阿蘭人;接著越過頓河,於375年擊潰頓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東哥特人,東哥特王厄爾馬那裡克自殺;進而迫使德涅斯特河到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大批西遷;最後於376年進抵羅馬帝國的多瑙河邊界。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匈奴人還蹂躪瞭敘利亞和卡帕多西亞,打敗瞭其他一些日耳曼人,間或作為傭兵幫助羅馬同日耳曼人打仗。約430年迫使拜占廷帝國年貢350磅黃金。在不斷對外征戰中,匈奴人逐漸形成以潘諾尼亞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國傢,勢力遍及今德國、多瑙河以北的東歐、黑海和高加索等地。約432年路阿(?~434年在位)成為第一個統一的匈奴王。

  434年路阿死,其侄佈列達和阿提拉即位(434~453年在位)。445年,阿提拉殺其兄佈列達,獨占王位。阿提拉統治期間,匈奴人勢力臻於極盛。其疆域東起裡海,西至萊茵河,北達波羅的海,南逾多瑙河,成為一個龐大松散的帝國。435、441~443和447年,阿提拉3次進兵拜占廷,劫掠巴爾幹,拜占廷重金乞和,年貢增至2 100磅黃金。451年阿提拉揮師西進,入侵高盧,但在卡塔勞溫原野(摩裡亞庫斯)為羅馬及日耳曼聯軍所阻。452年入侵意大利,因饑饉和瘟疫未及羅馬而被迫離去。阿提拉任命“顯貴”統治、掠奪各被征服地區。453年阿提拉死,眾子爭位,各被征服地區人民乘機反抗。約455年,潘諾尼亞的涅道河一戰,匈奴人被格皮德人、東哥特人、赫盧裡人等聯軍擊潰,遂即分裂解體。

  匈奴人是否即中國歷史上的匈奴,迄今眾說不一。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為他們即是來自中國北方的匈奴。國外自法國人J.de吉涅(1721~1800)起,在接觸中國史籍後,有的持肯定意見,也有持不肯定意見的。問題的關鍵是對匈奴西遷的具體過程至今仍未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