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有兩種含義:①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以外物件的哲學。②與辯證法相對立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通常在後一種意義上使用它。“形而上學”一詞原是呂克昂學園第11代繼承人安德羅尼科給亞裏斯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亞裏斯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年後,安德羅尼科編纂這些著作時,把論述超感覺的即經驗以外物件的著作,安排在關於有形物體的學說即物理學的著作之後,並以此定名。這本書傳到中中國後,曾譯作《玄學》,後由於《周易·系辭上》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嚴復把“物理學之後”譯為《形而上學》。亞裡士多德認為,哲學包括被後人稱為形而上學的學科以及物理學等各門科學在內。物理學是研究各種可感知的實體的科學,是“第二哲學”;而形而上學則是“專門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屬性”的科學,由於這門科學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最基本的東西,所以屬於“第一哲學”。亞裡士多德在“第一哲學”中既研究超感性的東西如質料、形式、潛能、運動等,也研究超自然的東西如神、第一推動者,等等。在歐洲中世紀,神學占統治地位,神學認為在感性的東西背後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這時形而上學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靈魂、自由意志等的學問。在16~18世紀歐洲的哲學中,“形而上學”一詞仍然指研究經驗以外的哲學。但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一些唯物主義哲學傢,例如F.培根認為,形而上學的主要對象應是物體的永恒不變的形式,即規律。在德國古典哲學中,G.W.F.黑格爾除瞭用“形而上學”一詞指研究經驗以外對象的哲學外,還根據西方近代哲學具有與辯證法對立的思維方法的特點,又用“形而上學”一詞轉指非辯證的思維方法。在哲學史上第一次賦予“形而上學”一詞以新的含義。形而上學思維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絕對靜止、凝固不變的,它隻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記瞭它們互相間的聯系;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記瞭它的產生和消滅;看到瞭事物的靜止,忘記瞭它們的運動。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方法雖然古已有之,但作為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則是近代工業和自然科學的產物。這種孤立地、靜止地考察問題的方法被培根和J.洛克等人帶入哲學領域,形成瞭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是不可避免的,同那個時代的生產和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基本適應,也是人類思維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它在人類認識史上起過進步作用,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當科學的發展已經越過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實的階段,進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發展過程的廣大領域時,形而上學成瞭自然科學發展的嚴重障礙。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和方法看待社會歷史現象,就必然否認社會矛盾,否認發展和否定社會革命的作用,成為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