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時期貴族間區別不同血緣關係的一種制度。

  姓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薑水之旁,以薑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也可得姓。黃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12姓,其中有4人分屬2姓。又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8姓。這些是遠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時期,貴族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傢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13個氏,周初分賞給魯衛等國君主。

  有關周代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至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羋、曹、妘、董、薑、偃、歸、曼、熊、隗、漆、允等22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隻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薑、宋子,齊、宋為國名,薑、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羋、欒祁,江、欒為夫傢國、氏名,羋、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傢之姓有所區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傢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邑名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②以官名為氏。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裡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

  ③以職業名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為職業名稱。

  ④以住地之名為氏。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

  ⑤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⑥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隻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族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系較親近的先人,則數代即發生變化。

  春秋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瞭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