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又稱

圖1 漢代金怪獸(出土於陝西省神木縣)

  起源與族屬 春秋戰國秦漢時,今內蒙古西部、蒙古古國、南西伯利亞境內及今山西北部等地廣泛分佈著眾多古突厥語族遊牧部落,其統稱,在先秦文獻中譯為狄歷)、丁靈丁零)、儋林林胡林人)等名,均為同名異譯,但所指部落群范圍有所不同。春秋時,狄人的分支白狄、赤狄、長狄等曾南下進入中原,侵伐華夏各國,後漸被華夏各國征滅。戰國時,儋林(林胡)分佈於今內蒙古中、西部,與秦、趙、燕三國為鄰,其中心在今河套地區。戰國晚期,儋林逐漸形成較鞏固的部落聯盟。聯盟首領稱單於,日益強盛,常侵擾趙秦燕邊郡,始被稱為匈奴,趙秦燕皆築長城以拒之。秦朝時聯盟首領為頭曼單於,其中心仍在今河套地區。至秦末漢初冒頓單於時,終於建立國傢,其後逐漸形成匈奴民族。根據匈奴源於屬於狄人的儋林,以及後世中外學者的多方面研究,認為匈奴就其主體而言,與狄、丁零、敕勒、鐵勒等古代遊牧民族部落群均為操古突厥語的廣義古突厥人。

  秦及漢初時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率大軍30萬擊走匈奴,奪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區)。遂連接秦、趙、燕舊長城為萬裡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以禦匈奴。秦末,冒頓殺父頭曼自立,東破滅東胡王,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收復河南地。後又北服丁靈等部族,兵力達30萬。屢侵犯燕、代。漢高祖七年(前200),劉邦親率大軍擊匈奴,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西北),被匈奴30餘萬騎圍困七日,後以計脫。次年,漢與匈奴結和親之約。以公主嫁單於,歲奉匈奴絮、繒、米、食物,並開關市。

圖2 漢朝賜給匈奴王溫禺鞮的“漢匈奴栗借溫禺鞮”銅印(內蒙古鄂爾多斯征集)

  前176年,匈奴西破月氏,征服烏孫、呼揭及樓蘭等西域二十七國。漢文帝、景帝時,匈奴恃其強盛,屢屢背約,侵擾漢邊郡,殺戮吏民,擄掠人畜。前166年,南侵的匈奴騎兵焚毀中宮(在今陜西隴縣)。

  漢武帝至王莽時期 漢朝經60餘年休養生息,國力漸充裕,漢武帝即位後決心反擊匈奴。自前133年起,漢兵多次出擊匈奴。前127年,漢將衛青取河南地,置朔方、五原二郡。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攻克祁連山;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眾四萬餘降漢。漢取得河西走廊,設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切斷匈奴與羌人的聯系。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分道出擊匈奴於漠北,大勝,從此,“漠南無王庭”。同時,武帝遣張騫等出使西域,聯絡月氏,聯姻烏孫,力圖斷匈奴右臂。另外,漢朝奪得匈奴左地後,扶植烏桓人徙居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以護烏桓校尉監領,命偵查匈奴動靜,切斷匈奴左臂。匈奴失去河西、漠南及左地,退至漠北後,經濟大為衰落。從此,漢與匈奴的強弱形勢發生瞭根本轉變。

  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單於率萬騎擊烏孫,歸途遇大雪,人畜多凍死。丁零、烏孫等乘其弱皆攻之,匈奴國力大弱,羈屬諸國、諸部皆瓦解。地節二年(前68),匈奴遭遇饑荒,人畜死者十之六七。神爵二年(前60),掌管西域的日逐王降漢,漢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管轄西域各國。五鳳元年(前57),匈奴五單於爭立,互相攻殺,國內大亂。攻殺數年後,最後剩下呼韓邪郅支二單於。甘露元年(前53),郅支擊敗呼韓邪,據單於庭,呼韓邪引眾南遷近漢塞。三年,呼韓邪單於降漢,覲見漢宣帝。郅支見呼韓邪得到漢的援助,西遷至康居。漢元帝永光元年(前43),呼韓邪北歸漠北單於庭。建昭三年(前36),郅支被西域都護甘延壽發兵至康居攻殺。竟寧元年(前33),呼韓邪單於再次朝漢,元帝以宮女王嬙嫁之。此後,匈奴單於不斷遣使或親自朝漢,並遣子入侍,與漢和好四十餘年。王莽執政,采取敵視、侮蔑匈奴的政策,匈奴遂又攻掠漢邊郡。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光武帝初年,匈奴仍不斷攻掠漢邊郡。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前後,匈奴“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裡,草木盡枯,人畜饑疫,死耗大半”,烏桓又乘機攻之,匈奴衰弱。二十四年,日逐王比自立為呼韓邪單於,率漠南八部降漢。從此,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部眾駐牧於五原、雲中、定襄、朔方、雁門、上谷、代、北地八郡。

  北匈奴常攻擾南匈奴,攻掠漢邊郡,侵迫西域各國。由於北匈奴窮兵黷武,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1世紀中葉,數十萬各族奴婢(西域胡、丁零、羌等)從漠北逃至河西走廊。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起,北匈奴人不斷南下降漢。元和二年(公元85),鮮卑、丁零、西域、南匈奴皆出兵攻擊北匈奴。章和元年(公元87),鮮卑大破北匈奴,北匈奴58部20萬人南下降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漢將耿秉、竇憲率大軍與南單於騎兵出塞,大破北匈奴,降眾20餘萬。永元二年、三年,漢兵又連年大破北匈奴,北單於遁逃,不知所之。此後,北匈奴一部分人居留於今新疆北部六七十年,至2世紀50~60年代被檀石槐驅走,逐漸向西遠遷。殘留在漠北的匈奴餘眾十餘萬戶,加入鮮卑,逐漸鮮卑化。

  2世紀40年代初,南匈奴內亂,左部句龍王吾斯等後又東引烏桓,西收羌、胡,攻掠並、涼、幽、冀四州,漢朝為消弭戰亂,乃將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南移,匈奴人遂隨之南移,大多數居於汾水流域一帶。後來,他們逐漸由遊牧生活轉向定居務農。

  西晉末,匈奴屠各氏貴族劉淵趁八王之亂據有並州,建立“漢”政權,後其族子劉曜繼立,改國號為“趙”,是為“前趙”。“漢·前趙”政權立國凡二十六年(304~329)。東晉後期,住在河西走廊及其周圍地區的匈奴分支盧水胡,在河西走廊一帶建立“北涼”政權,立國凡三十九年(401~439)。東晉末,鐵弗匈奴赫連勃勃建立“夏”政權,立國凡二十五年(407~431)。隨著上述政權的先後被消滅,“匈奴”之名逐漸消失,入居內地的匈奴後裔在內地先進文明的影響下,逐漸與漢族融合。

圖3 匈奴虎噬羊銅飾牌(內蒙古烏蘭察佈市收集)

  匈奴政治制度 冒頓建立匈奴國,即匈奴遊牧軍事政權後,原為部落聯盟首領的單於成為匈奴國最高首領。單於之下,有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等諸王、高官,凡二十四長。左右賢王、谷蠡王、日逐王等,由單於所出氏族孿鞮氏子弟擔任;其他諸王高官,由部落貴族呼衍氏、蘭氏、須卜氏、丘林氏等世襲。左賢王常為單於儲副。左、右骨都侯為單於輔政大臣。

  匈奴男子平時遊牧,戰時按部落編為軍隊。諸王大臣均為行政首長兼軍事首長,自左右賢王至大當戶二十四長,各統萬餘騎或數千騎,皆稱萬騎長。二十四騎長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等屬官,為中下級軍官兼行政官員。

圖4 匈奴雙豹襲鹿銅飾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收集)

  匈奴國分為中東西三大行政區:中部為單於庭直轄區,其南對著漢代郡、雲中郡;東部為左賢王管轄區,其南對著漢上谷郡以東,左賢王以下至左大當戶居之;西部為右賢王管轄區,其南對著漢上郡以西,右賢王以下至右大當戶居之。

  匈奴對被征服的各族、各國,實行殘酷的剝削、壓迫。匈奴強迫被征服的烏桓族每年輸送牛、馬、羊皮,過時不繳,常沒收其妻、子。匈奴在被征服的西域各國設僮仆都尉征收賦稅。匈奴常將一些被征服部落強迫遷入國內。

  匈奴有不成文法,因匈奴無文字,以言語為約束。其法:拔刀出鞘一尺,有殺人意向者,處死;盜竊者,沒收其傢屬、傢產;大罪處死,小罪杖責;囚禁不超過10天,全國囚犯不過數人。

  匈奴社會經濟 匈奴以畜牧業為主,在各部落分地內逐水草遷徙。牲畜以馬牛羊為多,略有些駱駝、驢、騾。住穹廬(氈帳),食肉、乳制品,飲用乳類、乳酒,衣皮革。其次有狩獵、手工業。手工業包括乳類、毛皮加工,制陶,制弓箭,制木器(車、穹廬框架、棺等),冶銅、鑄銅(箭頭、刀、劍、馬具、鏡、鼎等),冶鐵、鑄鐵(鐮、鏵、箭頭、刀、箭等)等。受中原先進文明影響及不少漢人被俘掠或投奔入匈奴,後來匈奴境內也建有城堡、漢式宮殿,並發展起一些農業。匈奴與漢人互通關市,以馬牛羊驢騾等牲畜及畜產品與漢人交換鐵、銅、陶、木等器物,工具及金銀、絹帛、服飾、酒、米等。匈奴也與烏桓、羌、西域各族貿易。

  匈奴習俗與文化 匈奴人信仰原始宗教巫教,崇拜天地、日月、鬼神、祖先。晨拜日,夕拜月。月滿進軍,月缺退兵。每年正月小會單於庭,祭祠;五月大會龍城(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遊西等處),祭祖先、天地、鬼神。

  匈奴人不知禮義。作戰時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貴壯健,賤老弱。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匈奴人有名不諱,貴族有姓氏,平民、奴婢無姓氏。

  匈奴實行族外婚。父兄死,妻後母、寡嫂,“惡種姓之失也”。

  匈奴葬俗:死後葬於土下,不堆土為墳,送葬者不穿喪服。貴族皆深葬,棺多至三重。單於死,金銀、衣裘隨葬外,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

  匈奴無文字,但因不少有文化漢人被俘或投奔匈奴,匈奴國曾使用漢文字於致漢朝之國書及銅印等方面。

  匈奴的娛樂體育活動:匈奴兒童能騎羊,引弓射鳥鼠,稍長習騎馬射狐兔。匈奴人自幼習騎射以為娛樂體育活動。成人娛樂體育活動有賽馬、摔跤等。

  匈奴藝術:匈奴樂器有胡笳、鼓。匈奴民歌有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祁連山、燕支山均在河西走廊,此民歌反映匈奴人丟失草木豐盛的河西走廊草原,退至漠北後經濟衰落的悲傷情感)

  匈奴墓葬中出土有以草原為背景的動物(牛馬羊、鬥獸等)形象銅飾牌及毛氈花紋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