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地球外,太陽系中其他的行星,都有獨特的大氣,研究它們的結構、物理狀態、化學組成及其運行的一般狀態,有助於探索地球大氣演化。

  20世紀40年代以前,僅限於用天文望遠鏡和雷達等在地球上觀測其他行星。自1961年以來,開始用行星探測器探測其他行星而獲得資料。這些探測器,有的在離行星1 000多千米到100多萬千米處發回照片,有的降落艙在行星上軟著陸後,向地球發回照片和資料。隨著探測手段的不斷發展,使行星大氣的研究,有瞭較大的的進展。

  水星大氣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其赤道直徑約4 880千米,密度為5.42克/厘米3,質量為3.30×1026克。表面氣壓小於2×109毫巴。水星表面有一層很稀薄的大氣,其成分有He、Ne、Ar、Kr、Xe、H、H2、O和CO、CO2、H2O等。水星表面的平均溫度為350~400 K,赤道正午的溫度可達700 K;背陽面的溫度約100K。表面沒有找到任何大氣和水體的搬運、侵蝕和沉積等地質作用的證據,表明自形成以來水星從未有過濃密的大氣層和水圈。

  金星大氣 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約占95%,氮約占3.5%,此外還有少量的氬、一氧化碳、水汽、氯化氫和氟化氫等。金星的大氣層比地球厚,金星表面上的氣壓約為地球表面氣壓的90倍,即約90 000百帕。30千米高空的氣壓約10 000百帕,50千米高空約為1 000百帕,80千米高空約10百帕。金星大氣自下往上可分為若幹特性層:①0~31千米間為潔凈大氣,大氣幾乎不含雜質,但其中閃電雷鳴持續不停。②31~68千米為雲層,因含硫化物而呈黃色。整個雲系中有硫酸滴、不同濃度的硫及高含量的氣溶膠。金星北極區大氣層有一個極洞,寬約1 100千米,氣流下沉,雲層稀薄。金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造成非常顯著的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750K,而且基本上不隨地區、季節和晝夜而變化。北極地區的氣溫反而比赤道地區高10K左右。

  金星是太陽系中逆向自轉的大行星之一(另一個為天王星),因此從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的。它的體積和質量都略小於地球。金星的自轉周期為243天(地球時)。整個星球幾乎終年為深厚的雲霧掩蓋。

  火星大氣 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占95%,氮占2%~3%,氬占1%~2%,一氧化碳和氧共約占0.1%,此外還有極少量的臭氧和氫,水汽僅平均約占0.01%。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隨高度減少;在100千米高度處含量占50%,到140千米高度處,測得氧的含量比二氧化碳大6倍之多。火星大氣密度不足地球大氣的1%,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僅為7.5百帕,相當地球上30~40千米高空的大氣壓。

  火星比地球小得多,體積隻有地球的0.15,質量隻有地球的1/9,火星上也有四季變化,由於它繞太陽運行一周約687天(地球時),故每季的長度約為地球上兩倍。火星表面平均溫度為240K,赤道區白天最高溫度超過300K,晚上在200K以下,日變化很大;冬季極區溫度低達150K。自表面向上溫度下降,在40千米高度以上,平均溫度為140K,但有大幅度不規則變化。火星大氣中也存在雲層。在15~30千米高度有由水冰組成的雲,在45千米左右的高度有由二氧化碳(幹冰)組成的白色雲。在北半球春、夏季時,在巨大火山的迎風側亦有水冰雲。火星表面風速一般較小。火星上最壯觀的氣象現象是塵暴,它經常可以發展到行星尺度,有時幾乎遮蔽整個行星表面。

  在火星的南極和北極,終年存在著白色的極冠,極冠區的范圍隨季節有變化。冬季,它由水冰和幹冰(固體二氧化碳)所組成,范圍最大;春季來臨後范圍逐漸縮小;夏季,極冠的范圍最小,但不消失,是完全由水冰組成的永久性極冠;隨著秋季的來臨,極區溫度逐漸下降到二氧化碳的凝固點(150K)之下,二氧化碳開始凝華,極冠范圍擴大。

  木星大氣 主要成分為氫,占88.6%,氦占11.2%,其他為少量的氨、甲烷、水汽、氧、氮及硫化物等,其厚度約1 000千米。

  木星是太陽系八行星中最大的一顆,其體積約為地球的1 316倍,質量約為地球的319倍,由中心至71 370千米,依次為由以鐵矽為主的固體核、液態金屬氫(其中分子離解為獨立原子,形成導電流體)、液態分子氫。核溫可達30 000K。71 370千米以上則為大氣層。

  木星大氣中的雲層分佈有如下特點:最外層為氨晶體雲,溫度150K,約0.6個地球大氣壓;其下30千米左右為氨氫硫化物晶體雲,溫度200K,約1.7個地球大氣壓;再往下35千米存在水冰晶雲層,溫度約250K,4~5個地球大氣壓。在該層之下,溫度約達270K以上,開始出現水滴。在最外層的氨晶體雲之上,溫度隨高度而降低,到110K的最低值後,又開始隨高度增加。用望遠鏡觀測木星,其雲層外貌呈斑馬紋似的亮暗相間的橫條,傳統上亮條稱為,暗條稱為帶紋,均與赤道平行,亮帶主要呈現為白色或灰黃色,而暗紋呈不同深度的紅棕色。帶和帶紋的亮度隨時間而變,亮帶中可出現暗區,暗紋中也可觀測到亮區。另外,在南半球還有一個大紅斑,呈蛋形,寬約14 000千米,長度變動在30 000~40 000千米之間,有三個地球那麼大。木星大氣的運動非常激烈,亮帶是由上升的暖氣流所形成,為高氣壓帶(類似地球大氣中的“高壓”);暗的帶紋由較冷的下沉氣流構成,為低氣壓帶(類似地球大氣中的“低壓”)。木星大氣中的主要成分都是無色的,隻有微量的有色物質如硫、紅磷或某些有機物分子。

  土星大氣 主要成分是氫和氦,並含有氨、甲烷和其他氣體。

  土星的體積約為地球的745倍,其質量約為地球的95.18倍,其平均密度隻有地球的1/8(0.70克/厘米3),在八大行星中密度最小。一般認為,土星有一個巖石核心,其外依次有很厚的冰殼、金屬氫層、液態分子氫層,在此液層上空,有大氣層。土星大氣的上層,常為稠密的氨晶體雲所覆蓋,至今人們還無法看到下面的雲層,無從瞭解底層大氣的狀態。氨晶體雲呈現彩色的亮帶和暗紋,平行於赤道,但其色澤不像木星那樣鮮艷。顏色以金黃色為主,其餘為橘黃色、淡黃色等,不過極區呈現綠色,是整個土星圖像中最暗的區域。雲頂溫度為103K,表面溫度約為133K。土星的南半球有一個紅斑,和木星大紅斑類似。它呈橢圓形,長10 000多千米,隻有木星大紅斑直徑的1/3。初步研究認為,它是一種巨大的反氣旋風暴。此外,“旅行者”1號還拍攝到土星雲層頂部一些奇怪的明亮白斑,而在土星的北半球拍攝到另一些這類橢圓形斑塊,以及淺色的、小規模的對流雲圖案和一條數千千米長的波線。土星赤道風帶的風速很大,達500米/秒,為木星赤道風帶速度的3~4倍。

  天王星大氣海王星大氣 天王星和海王星結構可能相同,都有巖核,核心溫度可達2 000~3 000K,巖核外面為質量較大的冰層,冰層之外,有稠密的大氣,其中有很厚的雲層。大氣的成分主要是氫,還有甲烷和含量很少的氦和氨等。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表面溫度均約70K,這兩個行星的雲層,主要為甲烷雲和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