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播種或移栽前進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總稱。整地是作物栽培的基本環節之一,其目的是創造良好的土壤耕層構造和表面狀態,以協調土壤中的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等因素,提高土壤有效肥力,為播種和作物的生長發育、田間管理提供良好條件。整地的技術措施根據當地土壤、氣候條件和作物生理特性等決定。在中國,整地的主要作業一般包括淺耕滅茬、翻耕、深松耕、耙地、耮地、鎮壓、平地、耖田、起壟、作畦等。

  淺耕滅滅茬 用圓盤滅茬耙、旋耕機、滅茬犁等破碎根茬、疏松表土、清除雜草的作業。有提高翻耕與播種質量的作用。通常在作物收獲後、翻耕前進行。在一年多熟地區,為搶農時,可在淺耕滅茬後直接播種下茬作物;也可不進行淺耕滅茬,直接進行翻耕。

  翻耕 用有壁犁翻轉耕層和疏松土壤,同時翻埋肥料和殘茬、雜草等的作業。是整地作業的中心環節。由於犁壁形狀和對耕層影響的不同,翻耕可分為全翻垡、半翻垡和分層翻耕等方式。適宜的翻耕深度根據土壤條件、作物種類、氣候、季節等確定。加深耕層宜在原有基礎上逐步進行,以免一次翻耕過深,使僵硬的底土翻出,不利於當年作物生長。適於土壤翻耕的時期(土壤宜耕期),一般以土壤田間持水量40~60%時為宜。在不同季節進行翻耕常有不同作用。秋季作物收獲後進行秋耕,翻耕宜深,因距下茬作物播種時間較長,經曬垡和凍融可使耕層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結構,促進養分分解,提高土壤有效肥力;鹽堿地秋耕有利於切斷土壤毛細管,防止土壤鹽分上升。春耕宜早,以利保蓄土壤水分;又因離春播時間近,熟化時間短,應以淺翻為宜;南方在春季綠肥盛花時翻耕壓肥。冬閑田多在冬季翻耕。北方一年一熟地區常在小麥收後進行夏耕,以便通過曬垡促進土壤熟化,蓄納雨水,消滅雜草。

  深松耕 用無壁犁或鑿或犁疏松耕層,破除犁底層的作業。目的在於改善耕層構造,蓄水保墑。適於幹旱、半幹旱地區采用。

  耙地 翻耕後利用各種耙平整土地的作業。耙深一般為4~10厘米。土壤翻耕後由於垡片並不十分散碎,垡片土塊間的空隙大,空氣流通快,蒸發強,不利蓄水保墑。采用圓盤耙、釘齒耙等機具進行耙地,可以破碎土塊,疏松表土、保蓄水分、增高地溫,同時具有平整地面、掩埋肥料和根茬及消滅雜草等作用。中國北方常在早春表土開始化凍、下層仍結冰時進行頂凌耙地。幹旱地區在雨後及時耙地、破除板結,對增溫保墑尤其重要。南方稻田在翻耕後進行的耙地有幹耙和水耙之分。幹耙的作用主要是碎土;水耙的主要目的在於起漿,同時也有平整田面和使土肥相融的作用。旱地與水田的耙地須在土壤水分或水層適合時進行,力求耙細耙勻。

  耢地 中國北方旱區在耙地之後或與耙地結合進行的一項作業。傳統方法多用柳條、荊條、木框等制成的耢(耱)拖擦地面,使形成幹土覆蓋層,以減少土壤表面蒸發;同時也有平地、碎土和輕度鎮壓的作用。

  鎮壓 一般指耕翻、耙地之後利用鎮壓器的重力作用適當壓實土壤表層的作業(見鎮壓)。

  平地 用平土器進行的一種表土耕作作業。作用是整平地面,利於播種和田間管理,對灌溉地區更為重要。平土器可用機引或馬拉。結合耙地、耢地、鎮壓等進行復式作業,效果良好。

  耖田 水田中用耖進行的一種表土耕作作業。目的在於使耕耙後的水稻田地面平整,並進一步破碎土塊和拌勻肥料,促使土肥相融。有幹耖和水耖兩種方式。幹耖時土壤水分要適宜,水耖時水層不宜過深或過淺,以2~3厘米為宜。耖田常在播種前或插秧前進行。

  起壟 在田間築成高於地面的狹窄土壟的作業。有加厚耕層、提高地溫、改善通氣和光照狀況、便於排灌等作用(見壟作)。

  作畦 畦是用土埂、溝或走道分隔成的作物種植小區。經翻耕、耙平的土地,作畦播種或栽種有利於灌溉、排水。可分為平畦和高畦兩種形式。平畦的畦面與地面相平,但低於灌溉渠底面,畦間有土埂,畦面平整,適用於降水較少、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區。高畦的畦面略高於地面,畦間有畦溝,畦頭有橫溝,適用於降水較多、地下水位較高和地勢低窪的地區。作畦可用作畦機、鏵犁或鍬、鏟等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