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貝類外套膜分泌的物質所形成的固體粒狀物。古稱真朱、真珠、蚌珠、珠子。宋代起始稱珍珠。因稀少和形狀、色澤招人喜愛而歷來被作為名貴飾物。中國古代還常作為貢品和賞賜品。伊朗王室曾藏有一顆重達32克的珍珠。近代主要用以製作項鏈、手鐲、戒指、耳環等工藝品。珍珠還可用作日用化妝品的原料。由於珍珠有鎮心安神、養陰熄風、清熱墜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等功用,也是許多特效中藥不可缺少的成分。

  沿革> 《尚書·禹貢》載有大禹治水後淮河流域一帶人民用淡水珍珠向帝王進貢的事。漢代開始在南海采集海產珍珠,至明代而極盛,如弘治12年(1499)產珍珠達2.8萬兩之多。人工培育珍珠也以中國為最早。宋代《文昌雜錄》敘述瞭利用假核的珍珠養殖法。南宋時有人用佛像的模子緊貼在褶紋冠蚌(Cristaria plicata)貝殼裡培育出有名的佛像珍珠。至20世紀50~60年代,中國開始大量培育海水和淡水珍珠。

  印度約在公元前1500年時已有關於珍珠的文字記錄。希臘和意大利則在公元前400年有用珍珠作裝飾品的記載。1761年生物學傢林奈培育出瞭有柄珍珠。以後,日本科學傢於1893年利用馬氏珠母貝獲得半圓形附殼珍珠;1905年先後發明瞭以馬氏珠母貝人工養殖正圓珍珠的技術,隨後日本逐漸建立瞭珍珠養殖業。1935年日本開始培育淡水珍珠。

  特性 珍珠含有90%以上的碳酸鈣,以及鎂、錳、磷、鉛、銅等10多種元素,此外還有3~4%的有機物,主要是殼角蛋白、少量卟啉等色素及螢光物質。珍珠的光澤主要來自薄片狀排列的碳酸鈣霰石結晶。珍珠表面較軟,易被其他堅硬物質劃損。表面紋理可分為同心圓、旋渦、平行等條紋,不規則條紋或無條紋。表面紋理直接影響珍珠的光亮度,沒有條紋或紋理不規則的珍珠,光澤較差。珍珠的顏色有玉白、銀白、粉紅、奶油、黃、藍、紫紅、綠、黑等色,以銀白、粉紅色為最多。不同的顏色與其所含的色素、元素成分有關,如粉紅色珠比銀白色珠含有較多的卟啉,金色珠含錳、鈉、鋅較多,奶油色珠含銅多,綠色珠含金屬元素種類最少。珍珠的色澤還可因光源、背景、色彩、觀察角度的變化而顯出五光十色,這是表面和內部條件對光的反射和幹涉的結果。珍珠遇酸會受到腐蝕而失去光澤,不宜接觸汗水。

  珍珠的質量等級主要根據其形狀、大小、顏色、光澤等確定。無核珍珠為圓形或近圓形,色澤純正,鮮艷明亮,珠面細膩,顯閃耀珠光者為優質珠;有核珍珠必須呈正圓形。珍珠按直徑可劃分為大珠(8毫米以上)、中珠(6~8毫米)、小珠(5~6毫米)和細珠(2.6~5.0毫米),珠徑越大、珠層越厚則等級越高。

  成珠原理和產珠貝 在天然水域中,砂粒等異物擦破貝類的外套膜,刺激其外表皮,並陷進外套膜的結締組織,形成珍珠囊並分泌珍珠質,逐漸沉積為天然珍珠。珍珠質的成分與貝殼內面的珍珠層相同。凡具有珍珠層的貝類均可生成珍珠;但能生產具有經濟價值珍珠的貝類主要為海產的鮑科(Haliotidae)、珍珠貝科(Pteri-idae) 和淡水產的珍珠蚌科(Margaritanidae) 及蚌科(Unionidae) 等的一些種。專產海產天然珍珠的主要貝類有馬氏珠母貝、紅海珠母貝(Pinctada erythrensis)、波斯珠母貝(P.persica)、顧氏珠母貝(P.cumingi)、馬渣坦珠母貝(P.majatlantica)、桑給巴爾珠母貝(P.zanzibarensis、錫蘭珍珠貝Pteria vulgaris)等。天然海產珍珠特別著名,稱東方珍珠。此外斯裡蘭卡附近的馬納爾灣和保克海峽、東非海岸和東南亞所產的珍珠也都很名貴。墨西哥灣和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還產有非常珍貴的天然黑珍珠。中國則以廣西合浦沿海所產的濂珠最為著名。專產淡水天然珍珠的主要貝類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褶紋冠蚌和河珠蚌(Unio margaritiferus)。它們分佈於北半球溫帶地區,在美洲主要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在中國則以長江流域的蚌類資源最豐富;歐洲以聯邦德國巴伐利亞一帶出產天然淡水珍珠較有名。英國也有出產。

  人工育珠 根據天然珍珠的形成原理,可用人工方法培育珍珠。人工培育的珍珠可分為有核、無核和像形珍珠3類。(見彩圖)

人造珍珠

  有核珍珠 用手術在育珠母貝中植入圓形珠核和外套膜小片而形成的珍珠。中國用於培育海產有核珍珠的母貝除馬氏珠母貝外,還有珠母貝(Pinctada margaritifera)、大珠母貝(P.maxima)和企鵝珍珠貝(Pteriapenguin)等。手術時將小片貝(同一種貝類的供體貝)的外套膜緣膜部剪下,清洗幹凈並切除邊緣部分的色線後切成約2毫米見方的小片。然後在手術臺上,於預先開啟殼口的育珠母貝(受體貝)的足基部開一刀,迅速把小片移植到育珠部位,並送進一顆珠核〔通常用背瘤麗蚌(Lamprotula leai)的貝殼磨制而成〕,同時送進小片外表皮緊貼於核表面。手術完畢後將母貝籠吊於海中養殖。小片細胞即可增殖,逐漸形成包圍珠核的珍珠囊並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地在人工珠核上沉積形成有核珍珠。經3年培育後采收。一般每隻母貝可產珍珠3粒。淡水河蚌也可生產有核珍珠,但須將植入小片的內表皮剔除。

  無核珍珠 不用人工珠核,隻插入細胞小片而得的珍珠。中國用於培育淡水無核珍珠的母貝有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手術方法是先切取小片貝外套膜,去掉邊緣色線,取外表皮平放在玻璃板上洗清粘液,以正面(貼殼面)向上,並加修整,切成3~5毫米見方的小片。然後在手術臺上開啟育珠母蚌的貝殼,用撥鰓片把鰓、唇瓣撥置於內臟團上,拭凈送片部位的污物,把小片送到育珠母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沿育珠母蚌外套膜向前端成行排列。另一側外套膜施同樣手術。手術完畢後即可送往養殖池放養。通常用串吊和籠養方式。2~3年後可收采珍珠。每隻蚌可收珍珠5~10克。正圓形珠稀少,一般為卵圓形和橢圓形。此外還可以使許多無核珍珠融連呈一定造形,稱造形珍珠,如龍珠。用於培育這種珍珠的母貝通常是淡水產的大型個體蚌類。

  像形珍珠 又稱附殼珍珠。手術方法是將浮雕物放在育珠母蚌的貝殼和外套膜之間,使其附著在貝殼上,外套膜外表皮細胞分泌珠質沉積在浮雕表面,經1~2年的培育即成各種形象的附殼珍珠。中國現已能利用蚌類培育出各種大型像形珍珠(圖1)。

  采收和產銷 天然珍珠的采收在古代多系裸潛海底尋取(圖2)。現代通常由兩人成對潛水作業。收珠時將育珠母貝切斷前後閉殼肌,打開雙殼,用鑷子或手直接摘取。人工養殖珍珠的采收通常在秋末冬初,即在育珠母貝分泌珍珠質機能大大減弱、珍珠基本上停止增重的季節進行。為提高育珠母貝的利用率,可用采珠的育珠母貝來制取外套膜小片或活體取珠(即不殺死母貝隻用鑷子取出珍珠),使珍珠囊能繼續分泌珍珠質形成再生珍珠。剛取出的珍珠表面常有粘液和珍珠囊組織,要及時清洗,以免珠面出現白色薄膜、色澤變暗而影響質量。宜用清水洗滌擦幹後用絨佈打光,分級包裝。

  中國為世界上重要珍珠生產國之一,以產淡水珍珠為主。近年來還利用大珠母貝養殖珍珠。日本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珍珠生產國,以海產有核珍珠為主。日本不僅在國內廣泛開展珍珠養殖,還與許多國傢聯合經營珍珠養殖生產。澳大利亞、菲律賓、緬甸、泰國等國主要利用大型珠母貝培育大型珍珠。在波利尼西亞的阿魯都亞島還專門進行黑珍珠的養殖。另外墨西哥、斯裡蘭卡、津巴佈韋等也有珍珠生產。(見彩圖)

人造珍珠

  中國、日本、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是珍珠輸出國。日本的出口量最大,所產珍珠絕大部分銷往國外,同時又從許多國傢和地區進口珍珠,經過加工以後出口。珍珠進口國有美國、瑞士、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印度、斯裡蘭卡、敘利亞、黎巴嫩等。國際市場以散珠、串珠和項鏈等商品進行交易,其中以串珠(將不同大小的珍珠或大小相同的珍珠串成長40~60厘米和90~120厘米的珠串)為最多。優質大型珍珠以顆論價,普通散珠以重量計價。

  

參考書目

 小林新二郎、波部哲光著,熊大仁譯:《珍珠的研究》,農業出版社,北京,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