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措施之一。用鎮壓器等對表土或幼苗進行滾壓的作業。可分為土壤鎮壓和苗期鎮壓。

  土壤鎮壓 中國在2000多年前的《氾勝之書》中曾記載:“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複耕。耕輒藺之。草生,有雨澤,耕重藺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此謂弱土而強之也。”“藺”即踐踏鎮壓之意。說明當時已知用重力壓實過松土壤的土層有利於作物生長。土壤鎮壓在播種前或播種後進行。土地耕耕翻耙平後進行播前鎮壓,主要作用為壓碎殘存土塊,平整地面;適當提高土壤緊密度;調節土壤通氣和溫度狀況,並通過增強毛細管作用而增加耕層含水量,為播種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北方幹旱地區和南方部分丘陵旱地,采用鎮壓措施對提墑、保苗有明顯的效果。此外,地面經鎮壓以後,也便於控制播種深度。播後鎮壓在播種後即進行,作用是壓碎播種時翻起的土塊,使種子覆土均勻,種子與土壤密接,以利幼苗發根,增強耐旱力,並可減少地面蒸發和風蝕。播後遇雨時,鎮壓可壓碎地面板結層,有利幼苗出土,生長正常。對土質粘重、土塊較多、墑情不足的土地宜重壓、多壓。土壤緊實度是土壤物理性狀好壞的指標之一。土壤容量如達到1.2~1.3克/厘米3時,對保墑保苗有利。中國北方幹旱地區春播前土壤水分較少,鎮壓強度可大些。但對水分含量較大的土壤或地下水分較高的下濕地、鹽堿地,都不宜鎮壓。

  苗期鎮壓 又稱壓青苗,多用於小麥、粟、高粱、黍等作物的苗期。植株經鎮壓後,地上部分受到機械損傷,生長遲緩,生長錐伸長減漫,基部節間變粗變短;而地下部根系則得以充分發展,次生根數目增加,從而提高抗倒伏的能力。麥類苗期鎮壓後,因地上部生長受到抑制,大量養分集中到分蘗節處,促使分蘗早、多而健壯;在分蘗後期鎮壓,則能抑制優勢分蘗的旺長和無效分蘗的發生而提高有效成穗率。在冬季進行鎮壓,可以壓實畦面,彌合土縫,有利保溫,防止凍害。實際操作的時間和方法因不同作物的特性、苗期長勢、土壤等情況而異。如小麥在分蘗期前後、越冬期和拔節期進行,粟在2~3葉期進行。晴天午後無露水、無冰凍時鎮壓,可防止過多損傷幼苗。冬季旺長的麥田宜多壓、重壓,弱麥宜少壓、輕壓或不壓。土壤過濕的田塊和鹽堿土不宜壓麥。壓麥作業過去有些地區采用腳踩踏(踏麥)或用傳統的木制長柄拍麥槌。現多用重量較輕的木制或石制磙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