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科(Araliaceae)人參屬多年生草本。又名田七、山漆、人參三七、金不換。根和根狀莖供藥用。產於中國廣西百色地區和雲南文山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亦有種植。印度北部和越南有零星分佈。現野生三七已少見,多為栽培。株高30~60釐米。主根粗壯肉質,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莖直立,不分枝,有橫臥的肉質根狀莖。掌狀複葉3~7枚輪生莖頂,小葉通常5~7片。傘形花序單個頂生,夏秋開黃綠色小花。核果漿果狀,近腎形,成熟時紅色,俗稱“紅子”。種子1~3粒,扁球形,色白白。

  三七的主產區一般地處海拔700~1600米,那裡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具較疏松肥沃的微酸性紅壤或棕紅壤土。用種子繁殖,在11月進行單粒點播,每畝播種7~10萬粒。播後約3個月出苗,生長1年後的幼苗稱“子條”,可在12月定植,每畝種1.5~2萬株。一年生苗僅有1枚復葉,二年生苗有2~3枚復葉,並開始產生花蕾,除留種植株外,從二年生苗開始,每年均需在抽薹孕蕾時摘除花薹,以提高根的產量和質量。三七是喜陰植物,忌烈日照射,需搭蔭棚、築圍籬,並根據季節和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需要調節透光度和溫、濕度。主要病蟲害有炭疽病、立枯病、根腐病、蚜蟲等。定植後3~5年間根內有效成分累積速度較快,因此采收年限以不低於4~5年為宜。未開花前挖取的稱“春七”,質量較好,摘去花薹後10~11月采挖則更好。采收成熟果實後挖取的稱“冬七”,質量較差。根經烘、曬及反復揉搓後成為幹燥的商品。剪下的根狀莖稱“剪口”,支根稱“筋條”;須根稱“絨根”,亦可藥用。

三七

  三七根總皂苷含量在6.1%以上,最高達14.9%。已分離出多種皂苷,其中人參皂苷Rb1Rg1的相對含量尤高。還含黃酮類、甾醇類及脂肪油、揮發油等。此外,還含止血活性成分田七素。三七根作中藥有止血、散瘀、消腫、定痛、抗炎等功效,可治跌打損傷、產後瘀阻、崩漏、經閉及各種出血癥。20世紀初中國雲南省制成馳名的珍貴成藥“雲南白藥”,三七為其主要成分。產地還利用莖葉制成“三七膏”,作滋補強壯劑。三七花曬幹作茶飲,制成沖劑可治療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