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門(Mollusca)雙殼綱(Bivalvia)真瓣鰓目(Eulamellibranchia)蚌科(Unionidae)帆蚌屬。又名劈蚌。培育淡水珍珠的優良貝類。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下遊廣大流域,尤以洞庭湖、鄱陽湖等大型湖泊為多。淮河、黃河下遊及海河等一些水系也有分佈。

三角帆蚌

  貝殼大而扁平,殼項低,位於前端,約在殼長1/5處後背緣向上擴展形成帆狀的後翼,貝殼外形呈三角形。殼表面黑褐色,有明顯的生長線,殼後背方有數條由結節狀突起組成的斜行粗肋。有自殼頂至殼緣的放射線。左殼有2個擬主齒和1個長的側齒,右殼有2個擬主齒和2個側齒。珍珠層銀白色或粉紅色,閃耀珍珠光澤。

  三角帆蚌棲息於水質清新、有流水、泥沙底質的水域。利用斧足挖掘泥沙,使蚌體部分潛入其中,殼後緣外露進行攝食、呼吸、排泄。很少移動。以浮遊生物,細菌和有機碎屑為食。濾食時,食物隨水流從入水孔進入蚌體,經鰓纖毛的扇動運至口中而入消化道。雌雄異體,外套腔受精。水溫達18℃以上時生殖腺開始成熟。在長江流域的繁殖期為5~6月。卵小呈圓形。個體懷卵量20~40萬個。受精卵在雌體外鰓腔內發育。水溫20℃約需一個月發育到鉤介幼蟲,隨即破膜從蚌體排入水中。幼蟲用鞭毛絲和殼鉤附在魚類的鰓、鰭上並形成包囊,吸取魚體營養。變態為幼蚌後破包囊脫離魚體營底棲生活。一般4~5年性成熟。

  雌體外鰓腔外觀呈黃褐色時,表明受精卵已發育成鉤介幼蟲,可進行人工采苗。取雄蚌陰幹刺激,然後將其放入采苗容器內,當發現有鉤介幼蟲排放時,投放采苗用魚使鉤介幼蟲即時附在魚體中。水溫20℃時約經1周幼蚌即脫離魚體。將收集到的幼蚌在流水條件下培育,約經5個月幼蚌殼可長到5厘米左右。再用吊養、底養、網箱養殖等方式培育成蚌,即能用於手術育珠。

  中國主要用三角帆蚌進行淡水無核和有核珍珠的人工養殖。蚌肉可食用。蚌殼的珍珠層可磨制珍珠層粉供藥用,亦能加工成鈕扣和貝雕工藝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