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帶魚科(Trichuri-dae)帶魚屬。中國北方稱刀魚,南方亦稱白帶魚、牙帶魚。中國近海重要經濟魚類。

  形態 體型延長而側扁,尾部逐漸變細呈鞭狀。全長約為肛長的2.5~3倍。兩頜牙銳利,大小不一,肛長300毫米以上的大型個體上、下頜前端分別具2~1對鉤狀大牙,上、下頜兩側亦普遍出現鉤狀牙。外海特大個體肛長可達900毫米,重8000克。背鰭鰭甚長,具131~148根軟條,臀鰭僅棘尖稍露出於皮膚,第1鰭棘不發達。胸鰭具10~12根軟條,腹鰭、尾鰭完全退化。全體光滑無鱗。體呈銀白色,背鰭與胸鰭淺灰色,鰭膜上佈有小黑點,尾鞭呈黑色。(見彩圖)

帶魚

帶魚 李群力繪

  分佈和種群 帶魚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海區,中國近海均有分佈。東海帶魚的數量大於世界任何其他海區。據初步調查,中國近海的帶魚可分為黃、渤海,東海-粵東,粵西,北部灣近岸和北部灣外海等5個種群,其中前2個和後3個又各具較為相似的形態與計數特征。

  生物學特性 帶魚常成群棲息於近海較深的泥質海底,其越冬場水深約為60~100米。黃、東海帶魚主要在濟州島西方至東海近海的弧形地帶越冬,春夏季分別向海州灣、乳山、渤海沿海、朝鮮西南沿海和魚山、舟山近海作產卵洄遊,至較淺海區或近岸產卵。該魚還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習性,多數時間為晝伏夜浮,有時則為晝浮夜伏,因季節和海區的不同而異。廣食性,兇猛,除產卵和越冬期間攝食量較低外,其他時間幾乎都能進行強烈的攝食活動。餌料種類則隨體長的增大而有明顯的轉換現象。一般肛長在200毫米以下的個體主要食中小型甲殼類;200~300毫米的個體主要食中型甲殼類;300毫米以上的個體則主食魚類或同種幼魚,尤以6~7月份為多見。

  帶魚的產卵場廣,產卵期長。東海魚群的產卵期幾乎長達10個月,但以4~6月份為盛期。產卵適溫約為17~23℃。個體懷卵量1~40餘萬粒,隨體重而異。卵分幾批排出,產卵活動與月齡的關系不大。卵分離、浮性,多浮於中上水層,卵徑約1.4~2.2毫米,略帶紫銅色,油球1個,油球徑約為0.4~0.5毫米,呈淺粉紅色。在20℃的水溫下,孵化時間約為3.5天。初孵仔魚全長約為5毫米。10毫米時以後尾部才逐漸延長。7~8毫米時背鰭前方生有3個具鋸緣的棘,後漸退化,至20毫米時與軟條已難於區別。臀鰭開始時前方亦有1個具鋸緣的刺,後與臀鰭的其他棘全部逐漸埋入皮下。至仔魚後期,即逐步擴散至海水的上、下層。早期幼魚一般分佈於近岸淺水區,8月份以後逐步離開。

  帶魚生長迅速。1冬齡魚平均肛長即可達到180~190毫米,重90~110克,年輪的形成時間在冬春季,晚生群的第一輪距明顯小於早生群。2冬齡魚肛長即可到達280~290毫米,重300餘克,年輪的形成時間在春夏季。近海最大個體的肛長約為500毫米,最大年齡為7齡。東海帶魚的性成熟比黃、渤海的早,1齡魚即可大部到達性成熟。

  生產 帶魚主要用機動漁船拖網捕撈,也有用各類有囊圍網、釣鉤和大型張網捕撈的。秋末帶魚開始作越冬洄遊時,魚體肥壯,至冬季可形成很大的漁汛。冬汛期間常有西北大風,之後淺海海水變渾,迫使魚群集中上浮於海水的中上層,這時有囊圍網可日夜連續進行捕撈作業。

  帶魚肉細嫩,清蒸煮食或制成五香魚罐頭,都別具風味。醃帶魚更是傳統的副食品。帶魚皮膚上的虹彩細胞還可作為裝飾品的銀色塗料和多種醫藥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