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傢人團聚賞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節日。俗稱“團圓節”。因在夏曆八月十五日,恰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漢、壯、佈依、侗、朝鮮、仡佬、佘、京等民族都歡度此佳節。

  賞月是中國古老的風尚,開初沒有固定日期。到瞭唐代,在詩人杜甫、王建和歐陽詹的詩作中,都有以“八月十五夜月”為題材的詩篇,可見中秋賞月的風尚在當時已十分流行。及至宋代,中秋節便發展成為群眾性的傳統節日。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有對北宋汴梁(今開封)中秋節盛況的描述:節節日前夕,各店皆賣新酒,並重新裝飾門面;到中秋晚上,遊人四出,爭占酒樓,飲酒賞月,夜市通宵達旦。明、清時期,人們在中秋晚上祭月,所用供品都系圓形,是取團圓之意。例如將西瓜切為小瓣,再拼綴成蓮花形狀,陳列庭中,向月而拜。祭拜之後,傢人團坐,飲桂花酒,吃中秋月餅,賞月為樂。月餅款式甚多,成為每年中秋佳節的傳統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