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研究領域兩大分科之一。1901年,美國考古學傢W.H.霍姆斯創用這一專稱,旨在研究人類的文化史,以區別於研究人類自然史的體質人類學 (physical an-thropology)。在英國稱為社會人類學(social anthro-pology)。目前西方有把二者合併為社會文化人類學(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趨勢。有的學者認為,社會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相當或相近。在歐洲大陸,人類學一詞專指體質人類學,民族學一詞詞指社會文化方面的研究。

  在中國,廣州中山大學於1980年建立人類學系,主要從事文化人類學的教學研究。學者們認為,文化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群體的文化起源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要探討人類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各方面的問題,主要借助於有關的學科開展綜合研究。運用考古學材料,不停留在物質文化遺存的器物類型對比分析上,見物又見人。結合民族學和語言人類學有關材料,有助於正確地復原各該地區人類群體的生產活動、社會結構以及精神生活的全貌。民族學提供民族社會的實地調查材料,與考古文物、歷史文獻相印證,更能瞭解當時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較準確地勾畫出某一特定性質的社會圖景。在確定歷史上某一人類群體,特別是沒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善、不通用的群體的遷徙、混合的歷史時,也可以在語言人類學有關各種語言的分佈、親緣關系和相互作用中找到這種或那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