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 西匈語支。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使用人口約90萬。在國外,主要分佈於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在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等國也有少量分佈。哈薩克語比較統一,方言差別不大,分佈在上述各國的哈薩克族彼此之間都可以自由交談。中國哈薩克語分為西南和東北兩個方言。在蘇聯把哈薩克語分為西部、東北和南部3個方言。語言學界一般把中國哈薩克語看成獨特的方言。阿拉伯字母的文學語言是在19世紀下半葉形成的。中華人民民共和國成立後,創制瞭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後根據推行情況,又恢復原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語音 ①有a、æ、e、ə、ɨ、o、ø、u、y9個元音音位;b、p、m、w、f、v、d、t、n、l、r、z、s、ʤ、ʧ、∫、j、ɡ、k、ŋ、q、χ、ʁ、h24個輔音音位。②有元音和諧和輔音同化現象。元音和諧主要是前後元音的和諧,如bar+ma+də“他沒有去”,kel+me+dɨŋɨz“您沒有來”。輔音同化分前進同化和後退同化,如qa∫“逃”+sa(條件式)乛qɑ∫∫ ɑ“逃的話”,qɑrɑ“黑色的”qoj“綿羊”乛qɑrɑʁoj“黑綿羊”,kɨtɑp“書”+ɨ(第三人稱領屬附加成分)乛kɨtɑbə“他的書”,bɨr“一”kyn'ɡi“日的”乛bɨr kyn'ɡi“一日的”。③名詞復數附加成分起首輔音l、d、t的交替決定於詞幹結尾的語音,如qɑlɑ+lɑr“城市”,nɑr+lɑr“單峰駝”,tɑj+lɑr“二歲馬”,bɑw+lɑr“公園”,∫ɑm+dɑr“燈”,qəz+dɑr“姑娘們”,χɑt+tɑr“信件”。④元音o、ø、e在詞首出現時讀成復合元音,如ol乛uol“他”,øt乛yøt“膽汁”,el乛ɨel“人民”。⑤書面語詞根中的塞擦音ʧ在口語中變成擦音∫,如ʧelek“木桶”,qɑʧ-ɑn“何時”,分別說成∫elek,qɑ∫ɑn。某些突厥語裡的∫與哈薩克語的s相對應,如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tɑ∫-tɑs“石頭”,bɑ∫-bɑs“腦袋”,qɑ∫-qɑs“眉毛”,jɑχ∫ɨ-ʤɑqsə“好”。⑥某些突厥語詞首的 j在哈薩克語裡是ʤ,如維吾爾語jɑmɑn“不好”,jɑ∫“年青”;哈薩克語為ʤɑmɑn,ʤɑs。⑦j和w分別表示əj、ɨj和uw、yw兩個復合元音,j和w是否和前元音或後元音組合具有區別詞義的作用,如təjəw“制止”,tɨjɨw“擊中”,urəw“打”,yrɨw“吠”。

  語法 ①名詞、代詞和數詞有7個格,比同語族的許多語言多一個造格;名詞還有數的變化,構形附加成分的變體較多。②動詞的人稱附加成分除瞭原形以外,還有 [-m]、[-k]、[-ŋ]、[-d]等縮減形式。③哈薩克語7 以下的計量數詞借助附加成分-ɑw/-ew構成集合數詞。這與柯爾克孜語相同,和維吾爾語不同。維吾爾語的集合數詞雖然借助附加成分-ylen/-len構成,但這種集合數詞隻表示多少人。④助動詞和主要動詞結合後,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反復、經常、突然、順便等。⑤語序是主語在句首,謂語在句末,賓語在主語、謂語之間;間接賓語又在直接賓語前。定語在中心語前,如說明全句的時間、地點等則在句首。⑥復合句較發達。

  詞匯 ①詞的結構和同語族諸語言基本相同,構詞和構形的附加成分都在詞根之後,也有個別來自波斯語的bej,e∫等前加成分,如bej+mɑzɑ“不安寧的”,bej+kynɑ“無罪的”,e∫+kɨm“誰都(不)”,e∫+nærse“什麼也(不)”。②將來時形動詞有詞幹後加-ɑtən、-etɨn、-jtən、-jtɨn 和加-ɑtəʁun、-etuʁun、-jtəʁun兩種表達方式。後一種形式在口語和較早的民間文學作品裡出現較多。③有阿拉伯語、波斯語借詞,如mædenɨjet“文化”,nɑmɑz“禮拜”;蒙古語借詞qunɑʤən“三歲母牛”,noqtɑ“籠頭”;俄語借詞gɑzet“報紙”,ʤurnɑl“雜志”,rɑdɨjo“收音機”;漢語借詞∫ɑj“茶”sɑj“菜”,ʤɑdɑw“鍘刀”等。④有的外來語詞借入後詞義有所變化。以下面3個波斯語詞為例:dyre原指“皮鞭”,現表示“鞭笞”;dɑwɑl原指“土墻”,現又增加瞭“土房”的意思;qɑle原指“地毯”,現在和kɨlem“地毯”連用才能表示地毯。⑤哈薩克語裡畜牧業詞匯比較豐富,牲畜的毛色、年齡都有專門的名稱。

  

參考書目

 李增祥、努爾別克:“哈薩克語概況”,《民族語文》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