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僧人,唯識論者。本名文雅,字圓測。一說生於士族傢庭,另一說是賤民。3 歲受戒,15歲求學於中國,在長安從法常、僧辯學佛教經論。後隨從玄奘學《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經論。23歲受太宗皇帝得度,住元法寺研究經論和外國語文。46歲任西明寺大德,專心於著作。先後完成大量註疏。代表作《成唯識論疏》已失傳,現隻保存有《解深密經疏》10卷、《仁王經疏》6卷、《般若心經贊》1卷等,共3部17卷。圓測精通梵語、藏語等多種語言,曾任地婆訶羅和實叉難陀譯場場證義,參與翻譯《密嚴》、《顯議》、《華嚴》等佛經。武後萬歲通天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卒於洛陽佛授記寺,終年84歲。(見彩圖)

圓測墓(陜西省長安縣興教寺內)

  圓測為徹底的佛教唯心主義者,主張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均是“識”的變現,自我和一切存在都是主觀意識的產物。在《解深密經疏》中,他以鏡中影像為例,說明識和現象的關系。認為現象猶如鏡中所映現的影像,是“識體”自身轉變為“見分”(即認識主體,亦即認識的能力)和“相分”(即認識客體,亦即認識的對象),而前者又把後者作為對象來認識,實質上是主觀認識主觀。在他看來,宇宙萬有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意識的幻現,是精神的派生物。他認為“識”派生宇宙萬有,第八識阿賴耶識能集結一切“種子”,它在自身運動中,正象麥種滋生麥子一樣,不斷生出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現象。圓測在朝鮮哲學史上是最早研究因明即邏輯的佛學者。他在《解深密經疏》及其他著作中,提出瞭某些合理見解,如認為某種概念隻有通過否定和揚棄與它相對立的概念才能形成,猶如“青”這個概念要在否定和揚棄“不青”這一概念的過程中才能形成一樣。在教義方面,圓測提出“雙破空有兩執”,同歸佛陀的一乘思想,對大乘空、有二宗的爭論采取調和態度。他的這種思想為後來的新羅僧人道證、太賢等所繼承,為新羅唯識宗的建立奠定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