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華嚴宗五祖宗密的重要佛教哲學著作。《華嚴原人論》的簡稱。1卷4篇。全書著重對宇宙、生命、人類的起源以及社會貧富貴賤不平等的由來,作宗教論證,通論佛教並比較佛教與中國儒道兩傢的異同。

  第一篇斥迷執。集中批評儒道兩傢,指斥萬物以天道為本、稟氣自然而生化和人事全是天命的觀點,認為這是執著迷惑之見。第二篇斥偏淺。認為隻講善惡因果、三世業報的人天教;執著此身為世世不絕的小乘教;以識為實有的大乘法相教;破除心境,主張一切皆無無的大乘破相教(空宗)的教理,都偏執淺陋。第三篇直顯真源。認為隻有一乘顯性教《華嚴經》所說的是最高真理。因它主張一切有情識的生命體都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凈,昭昭不昧,事事常知,也名“佛性”,也名“如來藏”。隻因被妄想執著掩蔽才沒有顯現出來,如果脫離妄想執著,各種佛教智慧即得現前。宗密總結性地評論說:“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原,斷除凡習。……當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以本覺真心為原人的根源,發揮瞭禪宗的思想。第四篇會通本末。會合前面所斥諸教(“末”),同歸一源。認為儒道兩傢和佛教偏淺各派,雖都有偏頗,然各有是處。“末”是達到“本”的過程,或從“本”而逐次展開為“末”,本末融會。各派各教都可包括於佛教的大一統之中。

《原人論》清抄本

  《原人論》用心性觀念說明萬物的本原,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此論註釋本有宋凈源《華嚴原人論發微錄》3卷、元園覺《原人論解》以及元園覺解、明楊嘉祚刪節編纂的《原人論合解》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