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或多種藥物粉碎後均勻混合而成的粉末狀劑型。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關於藥末劑的記載,此後的醫藥典籍如《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名醫別錄》等均有散劑的應用特點、製備方法、混合均勻程度和檢查等內容的記載。其中不少技術一直沿用至今。

  散劑易於分散,利於敷佈吸收,奏效快;製備方法簡便,劑量容易控制,藥質比較穩定;適於小兒服用;運輸攜帶比較方便。

  散劑有內服和外用兩兩種。內服散劑末細者可直接沖服,如川芎茶調散、七厘散;將飲片搗成粗末加水煮沸取汁服者稱煮散,如香蘇散。外用散劑一般勻撒瘡面上或患處,如生肌散、金黃散等;還有吹喉、點眼等外用散劑,如冰硼散、八寶眼藥等。

  散劑的備制分粉碎、過篩、混合、分劑量、質量檢查、包裝等步驟。要求粉碎細度適當,混合均勻,色澤一致,劑量準確。為瞭消除散劑的不良氣味或刺激性,除用色、香、味矯臭矯味法或裝入膠囊外,還可將藥物粉末制成包衣顆粒劑或微型膠囊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