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久病或重病臥床不起而在軀體受壓部位發生的壞死性潰瘍。又稱席瘡。為外科常見病。多見於昏迷,半身不遂或下肢癱瘓等病人,好發於尾骶、髂脊、坐骨結節、足跟等部位。易損筋傷骨,難以治癒。治療上主要是保持創面清潔、乾燥,儘量改善病人全身情況,積極治療原發病。

  褥瘡的形成主要由於長期臥床不起,久病氣血虧虛,複因受壓部位氣血失去流通,不能營養肌膚,以致引起局部壞死。破潰後易於染毒,加重病情。

  褥瘡初初起可見受壓部位皮膚發紅、紫暗、迅速形成黑色腐肉,出現局部淺表潰瘍,痛或不痛,周圍皮膚腫勢平坦散漫,滋水較少,此時積極治療,避免患部受壓,多能治愈。若病情繼續發展,可見黑腐蔓延不止,潰瘍日漸深大,腫勢增加,流出穢臭膿水,質稀薄或如粉漿污水,四周形成空殼。潰腐日久每致傷筋損骨。有的疼痛,有的不痛,常伴神疲體倦,飲食不思等,此屬脾胃俱敗,預後較差。

  治療:本病以外治為主。①初期。皮膚潮紅者,先解除局部壓迫,用紅靈酒按摩。若已有表皮破損,用龍膽紫外塗,再撲三石散;或用紅油膏油紗佈外敷並襯一棉墊。每日更換兩次;或用馬勃一塊消毒處理後軟襯於瘡面。②潰腐期。用紅油膏摻九一丹外敷,每日換藥兩次。若有壞死組織應予切除。③收口期。外用白玉膏生肌散,每日一次。也可用白糖膠佈法:3~5日更換敷料1次。內治主要針對原發疾病的病情辨證施治,積極改善全身情況,以和營活血,補養氣血為主,當合並感染發熱時,則宜清熱解毒。

  預防與護理:對重病臥床者,應經常變換體位,受壓部應用紅靈酒外搽,再撲上青黛散或三石散。保持皮膚幹燥清潔,在受壓部位用氣墊或海棉墊減少壓迫,以利氣血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