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腹腔內的人體器官之一。形呈環回迭積狀。分回腸和廣腸兩部分。回腸上接闌門,與小腸相通,下接廣腸,廣腸下端為肛門。大腸主傳化糟粕,與膽、胃、小腸、膀胱、三焦合稱為六腑。其經脈與肺相連,故大腸與肺為表裏關係。大腸通過經脈循行,與食指橈側端、上肢伸側前緣、肩、頸、面頰、牙齒、口角、上唇、鼻翼兩旁等部位相連,大腸有病變時往往會在這些部位上有所反映。

  主要生理功能 大腸的功能是傳傳化糟粕。傳,即傳送,化,即變化。大腸把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的食物殘渣變化成糞便,傳送至廣腸末端,經肛門排出體外,並在這一過程中吸收多餘的水液。故又稱大腸為“傳導之官”。

  大腸與肺、肝、脾、胃、腎的關系較為密切。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表裡相關。大腸正常傳導,肺氣便可清肅下降;肺氣清肅下降,亦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正常發揮。大腸要正常傳導,還必須肝氣疏泄條達,脾氣健運,胃津充足及腎陽溫煦,使氣行而降,津潤而通,通降得宜,傳導有常。若某一臟器的不足或偏頗,都可影響大腸的傳導。

  病證及其診治 大腸的病變,多因飲食不節、外感濕熱、脾胃受損或臟腑功能紊亂所致。主要表現在傳導功能異常上,如便秘、泄瀉、腸鳴等。如過食生冷瓜果,致使脾腎陽氣不足,大腸失於溫煦,傳導失司,則表現為大便溏泄,腹痛喜溫喜按,小便清長,手足不溫,甚則滑脫不禁,久瀉脫肛等癥。若平素嗜食辛辣厚味,腸胃陽熱素盛,或邪熱內蘊腸道,氣機鬱滯,傳導失司,則表現為大便秘結,腹部脹痛而拒按,口燥唇焦,舌苔黃燥,脈數急等癥。或因飲食不潔或外感濕熱穢濁之邪,濕熱內蒸,蘊結於大腸,表現為下痢膿血,或瀉下不爽,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癥。若年老、產後營陰內虧,或熱痛後津傷,大腸失於滋潤,可見大便幹結、不易排出,或數日一行,形體消瘦,咽幹少津等癥。

  診斷大腸病變,主要通過臨床癥狀進行分析。有時在大腸經脈循行的體表相應部位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可協助診斷。治療上以通下為大法,但又要視寒熱虛實而各司其法。大腸虛寒者,溫腸祛寒;大腸實熱者,通腸瀉熱;大腸濕熱者,清泄大腸濕熱;大腸津虧者,滋陰潤腸。但須註意,大腸病變與脾、胃、腎、肝、肺均有關,如溫腸祛寒不忘溫補脾腎,通腸瀉熱不忘清瀉胃腑。健脾、養胃、溫腎、疏肝、降肺之法運用得當,均有助於大腸之傳導,有益於大便秘結的治療。

  大腸與小腸、脾、胃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輸佈水谷精微,排泄糟粕的重要器官。因而大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註意事宜,大致與脾胃相同。需要一個合理的飲食規律,加以心情舒暢,使脾胃健運,肝氣條達,氣血津液生化之源充足,就可抵禦外邪侵入,保持大腸正常的傳導功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