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具有滋潤作用的藥物治療燥證的治法。燥證是由於人體感受燥邪,津液不足,精血虧虛等陰液不足所致的臟腑組織乾燥失潤的病證。潤燥有宣散燥邪、生津、滋陰、養血的作用。燥證有外燥,內燥之分,因此,潤燥法有輕宣外燥和滋潤內燥兩大類。

  輕宣外燥 用於外燥的治法。外燥由人體感受外界燥邪所致,常用桑葉、杏仁、沙參、麥冬、玉竹等養陰清熱的藥物治療。外燥有溫燥、涼燥的不同。溫燥多發於秋初,證見發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心煩,鼻幹咽燥,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而不爽等。治宜辛涼甘潤、宣肺清熱,代表方如桑杏湯。涼燥多發於秋末,證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幹咳少痰,口鼻幹燥等,治宜苦辛溫潤、宣肺散邪,代表方如杏蘇散。

  滋潤內燥 用於內燥的治法。內燥多由汗出、瀉下過度、熱邪傷津以及年老精血虧虛等所致,表現為臟腑失調的證候,常用玄參、生地黃、麥冬、百合等甘寒滋潤的藥物治療。不同臟腑的燥證處方用藥也有所差異。如燥傷肺胃,津液虧損,證見咽幹口渴,幹咳少痰,舌紅少苔等,治宜清養肺胃,生津潤燥,方用沙參麥門冬湯。大腸燥熱傷津,證見大便秘結,口渴,舌幹紅等。治宜增津潤燥,方用增液湯。如血虛腸燥,證見大便秘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唇舌淡等。治宜養血潤燥,方用潤腸丸。

  潤燥法常與清法、下法、補氣等法配合使用。如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見咽喉燥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宜與清法配合,方用百合固金湯。熱結胃腸,津液不足,大便秘結,腹滿而痛,宜與下法配合,方用增液承氣湯。溫燥傷肺,頭痛身熱,幹咳無痰,氣逆而喘,心煩口渴,咽喉幹燥,舌幹無苔,宜與清法和補氣法配合,方用清燥救肺湯。

  臨床註意事項 ①燥證不宜使用辛香、苦燥之品。②治燥劑多由甘涼滋潤藥物組成,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