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而發生的炎癥,病原體包括陰道棒狀桿菌、淋球菌、念球菌、衣原體、單純皰疹病毒Ⅱ型等,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常見病,有急性和慢性兩種,以慢性者多見。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和其性狀色味的改變。慢性子宮頸炎中最常見的子宮頸糜爛類型與早期子宮頸癌很難鑒別,須作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必要時作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病因 子宮頸是阻止病原體進入內生殖器的一個重要防線,但在分娩、流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後,病原體易於侵入而引起感染。子宮頸陰道部為鱗狀上皮覆蓋,較厚;而子宮頸管內膜為柱狀上皮覆蓋,抵抗力較弱;子宮頸腺體分枝復雜,子宮頸管內皺襞多,感染不易清除,炎癥易轉成慢性。

  病理 宮頸炎時而見下列幾種變化:

  子宮頸糜爛 子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因炎癥長期刺激而脫落,該處為頸管增生的柱狀上皮所覆蓋,呈紅色細顆粒狀(圖1),糜爛可分3度,輕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子宮頸面積的1/3以內,中度占1/3~2/3,重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子宮頸面積的2/3以上。隨著炎癥的消退,柱狀上皮脫落為新生的鱗狀上皮所代替;或是柱狀上皮下的儲備細胞增生分化為鱗狀上皮細胞(鱗狀上皮化生),整個糜爛面再為鱗狀上皮覆蓋後,稱為糜爛愈合。

  子宮頸息肉 慢性炎癥刺激可使子宮頸管局部粘膜增生,逐漸自基底部向宮頸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圖2)。一個或多個不等,紅色舌狀軟質、有蒂,易出血。

  子宮頸肥大 慢性炎癥長期刺激,宮頸組織充血、水腫、腺體和間質增生,有時在腺體深部有粘液瀦留形成囊腫,使宮頸呈不同程度的肥大,表面多光滑。

  子宮頸腺體囊腫 宮頸糜爛愈合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子宮頸腺管口將其阻塞。分泌物引流受阻,瀦留而形成囊腫(圖3)。宮頸表面可見單個或多個、青、白或淡黃色小囊泡,內含粘液。

  子宮頸裂傷及外翻 多發生於產後,側裂最常見。疤痕收縮,或子宮頸管內膜增生,均可形成宮頸粘膜外翻。

  子宮頸管炎 病變局限於宮頸管內粘膜及其下的組織,宮頸口有膿性分泌物或發紅充血。

  臨床表現 主要癥狀是白帶增多,急性宮頸炎的量更多,可呈乳白色粘液狀,有時呈淡黃色,膿性或帶血性,伴有息肉時易有陰道不規則出血或性交後出血。還可有腰痛,骶部痛,盆腔下墜痛及痛經等,每於月經、排便或性交時加重。檢查時可見子宮頸有不同程度的糜爛、肥大、質硬,有時可見息肉、外翻、囊腫等。

  診斷 必須與早期宮頸癌鑒別。常用方法為宮頸刮片及宮頸管刮片或吸片的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必要時取活體組織作病理切片方能明確診斷。

  治療 以局部治療為主,使糜爛面粒狀上皮壞死脫落,為新生的鱗狀上皮所覆蓋。

  物理療法 療效好,療程短,常用方法有電熨、激光治療和冷凍療法,一般治療後會出現白帶增多,短期內應避免盆浴、性交和陰道沖洗,以後每月復查。

  藥物治療 適用於面積較小、病變較淺者,常用腐蝕劑有硝酸銀或鉻酸,也有各種中藥局部敷用。

  子宮頸錐形切除 對宮頸肥大、糜爛面較廣,且涉及頸管者可考慮。目前多用此術鑒別宮頸癌是否浸潤,單純為治療子宮頸炎癥則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