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下端粘膜下和肛管遠側段皮下的擴張靜脈團塊。俗稱痔瘡。實際上痔表面很少有明顯的糜爛或潰瘍,不成其為瘡,而表現為半球狀隆起,故對每一個隆起物說來又稱為痔核,統稱為痔。痔極為常見,根據中國資料,成人中痔的發生率達50%以上,其中25%有便血、肛門不適等癥狀。由於該部位靜脈豐富,靜脈周圍又缺乏支援結構,容易發生擴張。由痔上靜脈叢擴張而形成的痔,主要位於齒狀線以上,稱為內痔,其表面敷蓋的是粘膜,因痔上靜脈的主要分支走行於左側、右前和右後,即膝胸臥位的1點、5點和和9點處,該處發生的痔核較大,稱為母痔。由痔中下靜脈叢擴張所形成的痔,均位於齒狀線以下,表面敷蓋的是皮膚,稱為外痔。由於痔上、下靜脈叢彼此有豐富的吻合支,一個痔核可以隆起於痔上下靜脈叢之間,上半部由粘膜覆蓋,下半部由皮膚敷蓋,稱為混合痔。如果肛門四周同時有多個混合痔,習慣稱之為花環痔。若內外兩個痔核,兩者並無直接聯系,分處於兩個位置,則分別稱為內痔和外痔。痔的最主要癥狀是出血,若痔核較大而有脫出時,常玷污內褲,令病人感到不適。外痔可發生血栓而引起劇烈疼痛。痔雖不致造成嚴重後果,但仍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和不安。有時內痔長期反復出血,可因慢性失血而引起嚴重貧血。

  病因 痔上靜脈經腸系膜下靜脈回流到門靜脈系統,痔中下靜脈回流到體循環的髂內靜脈,回流的方向均自下而上。而糞便排出體外的方向是自上而下,與痔靜脈的血流方向相反,對痔靜脈血流起逆向擠壓作用。特別是痔上靜脈屬於門靜脈系統,本身無靜脈瓣,更易發生血流逆轉。平時的順利排便,並不致影響痔靜脈的回流,而且即或是一時受到糞便擠壓,靜脈壁本身也有一定的彈性,不致發生持久的擴張。但在某些情況下,痔靜脈則出現病理變化和擴張,形成痔核。常見的病因如下:①習慣性便秘,糞便秘結,再加上排便時過度用力,耗時也長,導致痔靜脈充血,靜脈壓增高,若長期反復出現這種情況,則痔靜脈失去彈性,管壁萎縮,甚致纖維化變性。②肛管的慢性感染,如隱窩炎、肛乳頭炎等直腸下端炎癥,使痔靜脈本身及周圍組織慢性炎癥浸潤及纖維化。③先天性痔靜脈壁薄弱,容易發生擴張。④妊娠時子宮增大,使腹內壓增高,同時盆腔也充血,均促使痔發生或使原有的痔加重。⑤門靜脈系統回流受阻,如腹部腫物壓迫門靜脈、心功能不全時肝充血,特別是肝硬變導致的痔靜脈曲張,這種痔的發生是其他嚴重疾病的並發癥。⑥其他,如長期站立或久坐,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均可使痔靜脈充血及血流鬱滯。此外,年老體弱或久病,痔靜脈可發生萎縮,彈性消失。

  臨床表現 大便帶血是最常見的癥狀,便血為鮮紅色,不伴有疼痛,在排便時發生,鮮血沾附於糞便之外,不相混合。便血量一般不大,但也可呈噴射狀,出血在排便後不久即止,這是由於排便後盆腔充血減輕,糞便不再擠壓痔靜脈,腹壓增高也緩解之故。出血常為間歇性,便秘、飲酒、吃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可誘發。內痔根據其發展情況可分為三期:①大便帶血。②大便時內痔脫出至肛門外,便後自行還納。③內痔脫出肛門外,不能自行還納,需用手托回,多已發展為混合痔。花環痔脫出,可以發生嵌頓,因肛門括約肌痙攣及缺血,疼痛劇烈,可導致壞死。外痔常無明顯癥狀,若有血栓形成或皮下出血,則病人感到劇痛,分開肛門即可看到暗紫色硬結,觸痛明顯,血栓或皮下出血吸收痊愈後形成皮垂,使肛門不容易保持清潔。

  診斷 內痔的診斷需借助肛門鏡,可看到增大的痔核呈淡藍色半球狀隆起。癥狀不典型時,應結合肛門指診以及鋇灌腸或結腸鏡檢查,以免漏診更為嚴重的疾病,主要是直腸癌。

  治療 保持大便通暢是最簡單的控制癥狀的方法,也可以預防痔的發生。熱水坐浴可促使血液流通,減輕便血癥狀。收斂性栓劑也有止血作用。便血較重或有內痔出現時,可註射硬化劑如5%魚肝油酸鈉或5~10%的碳酸甘油,使痔核硬化萎縮。久治不愈或已形成較大的混合痔或花環痔者,應手術治療。目的是摘除痔核或用縫紮等機械方法使之栓塞或萎陷。電凝或激光照射也很有效。外痔急性血栓形成,則需立即切開,取出血塊,一般外痔多無需特殊治療。

  預防 保持大便通暢,註意肛門衛生有助於防止痔的發生或使輕微的痔不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