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公債的發行、消化、流通和償還等方面實行的政策的總和。

  政策目標 各國政府國債政策目標的選擇和表述不盡相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項:①籌集財政資金;②降低籌資成本;③通過國債種類的多樣化,滿足不同的投資者需求;④維持政府債券市場的穩定;⑤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控制和調節。

  政策內容 主要包括:①①發行政策。不同的國債發行方式有不同的經濟和社會效果。如公募發行可以較廣泛地吸收社會資金,發行費用也較低廉,但是這種方法往往費時較長,不能滿足國傢資金急需,因而在非常時期(如遇戰爭或災害)不宜采用此法。②流通政策。主要指政府債券發行後的再轉讓問題。為瞭順利地推銷國債,使其在市場上流通,滿足投資者對其流動性、安全性、增值性的要求,必需建立和完善國債的流通體系。③使用政策。原則上,國債資金使用的收益率應大於國債的利息率,使國債的償還具有堅實的基礎。④償還政策。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財政經濟形勢、政治形勢和政策目標,選擇適當的方式和時間償還國債。例如,在經濟蕭條或衰退時期,增加國債的償還以刺激經濟復蘇,在經濟高漲時期則減少國債的償還以收到抑制通貨膨脹之效。⑤總量政策和結構政策。總量政策是指如何確定國債的適度規模。國債的規模應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界限以內,這個界限主要是由一國的財政經濟實力和國債管理水平決定的。結構政策則是指如何在各種類型的國債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債務結構包括期限結構、利率結構、種類結構等。

  傳導機制 國債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的主要傳導機制是它的流動性效應和利息率效應。

  流動性效應 指通過改變國債的流動性來影響國民經濟的貨幣推動力。主要途徑是:①確定國債的期限構成。債券的期限愈短,流動性愈大。當經濟中的擴張性力量過大時,政府可以增加長期債券,減少短期債券,以緊縮資本市場,抑制通貨膨脹;反之,在經濟衰退時期,則可轉向短期債券的發行,以增加經濟中的流動性金融資產,刺激經濟復蘇。②確定國債的應債來源。國債的應債來源亦會影響一國經濟的貨幣推動力。銀行系統認購國債,通常會擴大信用規模,增加貨幣供應量;非銀行系統認購國債,則隻會導致資金使用權的轉移,不會增大貨幣供應量。因此,國債應債來源的選擇應當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起來。在經濟高漲或通貨膨脹時期,可從非銀行系統借入資金,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在經濟緊縮或衰退時期,則可增加銀行系統持有的國債,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

  利息率效應 指通過調整國債利息率和影響其供求狀況來影響金融市場利率的升降,從而對經濟施加擴張性或緊縮性影響。主要措施有:①決定國債的發行利率。國債利率是金融市場上的一種有代表性的利率,它的高低通常會對金融市場利率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當經濟需要緊縮時,可相應調高國債的發行利率;反之,當經濟需要擴張時,則可相應調低國債的發行利率。②買賣政府債券。債券價格和市場利息率呈反方向變動,債券價格變動會使其實際利率發生變化,進而對整個金融市場利率產生影響。因此,政府可通過在金融市場買賣來影響債券的價格,從而影響金融市場利率,以達到調節經濟的目的。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傢中,通過買賣政府債券調節經濟的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三大政策工具”中最靈活的政策手段。由此可見,國債政策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連接點,是貨幣政策的傳導器之一。

  國債政策順利發揮作用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主要是:①國債種類的多樣化;②債券和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數量要達到一定的規模,其中國債要占有一定的比例;③要有一個比較發達的金融市場。

  中國國債政策施行簡況 1950年,為瞭保證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和恢復國民經濟,中央人民政府發行瞭以實物計算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1953年,中國進入有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為瞭籌集建設資金,從1954~1958年發行瞭五期國傢經濟建設公債,總計達35.44億元,並從蘇聯和東歐國傢借入大量資金,完成瞭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重點建設,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瞭初步基礎。1958年,中國停止瞭內債的發行,隨後又停止瞭國外借款工作。1960年,中國還清瞭全部內債和外債。1978年以後,中國政府恢復國內公債的發行和國外借款工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籌集瞭巨額資金。在國債管理上也逐步有所改進,如擴大國債規模,逐步建立和開放國債流通和轉讓市場等。由於中國尚不具備較發達的金融市場,國債和其他有價證券的種類還比較單調,數量也很有限,因而國債政策的作用尚有相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