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積累所引起的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同無產階級的貧困積累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必然性。這一規律表明,隨著資本積累的發展,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它揭示瞭資本財富的增長同無產階級狀況惡化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即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對抗性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剩餘價值規律的作用,資本傢必然不斷地進行積累,將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實行擴大再生產。一方面,由於資本積積累是通過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種形式實現的,因此,資本積累過程也就是日益增多的社會財富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傢手中的過程。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一定的勞動力可以推動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因此,生產資料和勞動生產率比生產人口增長得快的事實,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卻表現為工人人口總是比資本增殖的需要增長得快。所以,資本積累的過程,就是“機器排斥工人”的過程,是產業後備軍形成和擴大的過程。K.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並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1頁)。相對過剩人口又反過來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手段,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這種過剩人口形成瞭一支龐大的產業後備軍,可以隨時根據資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相對過剩人口的增加,又導致工人失業和貧困的加劇。

  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和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是資本積累直接造成的兩個後果。馬克思把這兩者的關系概括為:“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後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後,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同前,第23卷,第707頁)。

  這一規律表明:資本主義的社會財富即職能資本越大,社會勞動生產力越發展,產業後備軍就越多;產業後備軍越大,經常失業的人口也就越多;失業人口越多,工人階級就越貧困。

  顯然無產階級貧困化,不僅是由於資本積累過程中失業人口日益增多造成的,而且是剩餘價值生產的必然結果;不僅是資本積累規律造成的,而且也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及其運動規律造成的。馬克思在概括瞭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後指出:“一切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而日趨惡化”(同前,第23卷,第708頁)。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一切增加剩餘價值的方法,都是依靠犧牲工人的利益來實現的;發展生產的一切手段都轉化為加強支配和剝削勞動者的手段。它使工人畸形發展,變成局部工人,變成機器的附屬品;它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使勞動枯燥無味,並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加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活動與工人相異化;這些手段使勞動過程的條件更加惡化,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於資本的專制,使勞動時間侵占工人的生活時間,並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車輪的壓軋之下。同時,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即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後備軍同積累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更把工人牢牢地釘在資本上,總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資本積累一起,使無產階級狀況趨於惡化。

  資本財富的積累,表現為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而利潤量卻絕對增加的二重性規律。資本主義積累在決定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時,造成瞭過剩資本,即不可能在現有生產部門獲得常規利潤的資本,從而迫使資本外流,尋找新的投資場所,擴大自己的活動范圍。但是這種擴大,在增加積累速度時,還會更多地增加過剩的資本。於是,各種矛盾便在擴大的基礎上再生產出來。

  社會財富的積累同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深刻地表明瞭資本主義積累的對抗性質,揭示瞭無產階級貧困化的原因,表明瞭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無法擺脫遭受剝削的悲慘命運的。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揭示瞭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利益的根本對立和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馬克思關於資本積累的理論,為無產階級反對資本壓迫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提供瞭銳利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