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時期以後,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傢裏出現的一種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的併發癥。簡稱“滯脹”。

  內容和實質 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經濟停滯,包括危機期間的生產下降和非危機期間的經濟增長緩慢和波動,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業;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引起的物價上漲。這兩種現象互相交織併發,貫穿於資本主義再生產週期的各個階段,並成為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傢的共同經濟現象。西方經濟學傢把停滯(stagnation)和通貨膨脹(inflation)兩詞合起來,構成停滯膨脹(stagflation)這一新概念,就表明兩者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滯漲”的實質,是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時期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經濟上的一種新的特殊的表現形式,也是資本主義腐朽性的一種突出表現。

  形式的變化 停滯膨脹並非直線上升,而是波浪式地發展。有起有伏,有弛有張,甚至也不排除有可能出現某些間歇。這主要是由於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包括經濟周期的變化所引起的。同時,也是由於有關國傢在貨幣金融上和財政上有時采取膨脹政策,有時采取緊縮政策,或兩種政策同時交替使用,這些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政策的反復變化,對“滯脹”不能不發生重大的影響。

  正因為“滯脹”的發展是波浪式的,所以它的形式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不斷變化的,它大體上有三種形式:①嚴重的經濟停滯與嚴重的通貨膨脹同時並發,即高停滯與高膨脹相結合,這是“滯脹”的嚴重的形式,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危害最大。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期間美國及西歐一些國傢的情況就是這樣。②“滯”與“脹”此起彼伏互為消長,有時是嚴重的停滯、緩和的膨脹,有時是緩和的停滯、嚴重的膨脹,這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傢交替實行膨脹政策與緊縮政策的結果。如1980~1982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後期,美、英等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瞭,但經濟停滯卻更加嚴重。③緩和的停滯與緩和的膨脹同時出現。如1980~1982年危機以後的經濟回升期間,美、英等國暫時出現的情況那樣,這是“滯脹”的比較緩和的形式。以上無論那種形式,隻是表明“滯脹”的嚴重程度不同,但“滯脹”卻並未消失。

  產生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經濟停滯(包括生產下降)和大量失業隻是發生在經濟周期的危機階段和蕭條階段,與此同時發生的則是通貨緊縮、物價跌落;而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引起的物價上漲則總是發生在高漲階段,但在這個階段裡卻沒有經濟停滯和大量失業,當時在經濟周期的發展中,“滯”和“脹”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並沒有在周期的某一階段裡同時並存。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情況發生瞭變化,有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曾先後出現瞭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例如,美國在1957~1958年的經濟危機中,工業生產下降瞭13.5%,而消費物價卻上漲瞭4.2%。意大利在不同程度上也出現瞭類似的情況。

  到瞭70年代,特別是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期間及其以後,“滯脹”開始擴展到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並且十分嚴重。在這次危機中,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工業生產的下降幅度都達到瞭兩位數字:美國為15.3%,英國為11.2%,聯邦德國為12.3%,法國為16.3%,日本為20.8%;同時,上述幾個國傢的通貨膨脹率也達到瞭兩位數字:美國為15.3%,英國為43.9%,聯邦德國為11.1%,法國為19.1%,日本為32.5%。

  1973~1975年的危機以後,在70年代的後5年中,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仍然處於停滯狀態,而通貨膨脹比70年代前5年更加嚴重。美、英、日、聯邦德國、法、意六國1970~1974年的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4.1%,年平均失業率為2.8%,消費物價年平均上漲率為7.9%;而1975~1979年的相應數字則分別為2.6%、4.5%和10.1%。

  80年代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即1980~1982年的危機,是在長期“滯脹”的經濟條件下爆發的,仍然是在“滯脹”中發展的。在這次危機中,就工業生產來說,美國下降瞭11.8%,加拿大下降瞭19%,英國下降瞭14.8%,聯邦德國下降瞭12.2%,法國下降瞭7.4%(系1982年數字),意大利下降瞭22%;日本受危機的打擊較輕,工業生產下降瞭4.1%。與此同時,各國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都超過瞭1973~1975年危機時期的水平。美國1982年12月份,失業人數高達1220萬人,失業率為10.8%。1982年底,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傢的失業人數達1200萬人左右,失業率約為10%。在這次危機的初期,即1980年,各國的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引起的物價上漲,比1973~1975年危機期間更加嚴重,例如,美國1975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率為9.1%,而1980年則為13.5%,法國、意大利的物價上漲率也都超過瞭1975年。但由於美、英等國堅持推行貨幣金融方面的緊縮政策,主要是控制貨幣發行量和提高利息率,從1981年起通貨膨脹率開始下降,1981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率:美國為10.4%,日本為4.9%,聯邦德國為5.3%,法國為13.3%,英國為8.6%,意大利為19.2%。

  綜上所述,可見“滯脹”的發展是波浪式的。從1973~1975年的危機起到1980~1982年的危機初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滯脹”趨於嚴重。1981年,通貨膨脹開始減弱,但經濟下降仍在繼續。1980~1982年的危機以後,迄1984年上半年,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都趨於緩和。

  基本原因 “滯脹”的基本原因有兩條:①它是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積累和不斷發展的產物;②它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長期推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危機政策的結果。這兩條是互相結合的,而歸根結柢,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是產生“滯脹”的根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它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生產的不斷擴大同人民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過剩與市場狹小之間的矛盾,這種生產過剩首先表現在消費資料方面,同時也反作用於生產資料方面。過去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通常是通過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對生產力和產品造成巨大的破壞去消除或緩解生產過剩,使生產與消費達到某種相對平衡,來強制地、暫時地解決這一矛盾。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由於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政策,主要是財政和貨幣金融方面的膨脹政策,加強國傢對經濟的幹預,一方面使每次危機都不能充分展開,以致使生產過剩同市場相對狹小之間的矛盾因不得發泄而被不斷地積累起來,導致經濟停滯;另一方面,財政和貨幣金融的膨脹政策,又促進瞭通貨膨脹的加劇。結果,進入70年代以後,便出現瞭普遍的停滯膨脹。這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被壓抑多年之後而出現的一種變異形態,也可以說是被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所壓抑的經濟危機以另一種形式的擴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反危機的辦法起來反抗資產階級自己,從而出現瞭停滯膨脹。馬克思、恩格斯曾說過,資產階級用來克服危機的種種辦法,都隻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愈來愈少的辦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7頁)。停滯膨脹,作為危機的孿生子,確實使資產階級防止危機的手段愈來愈少瞭。

  “滯”與“脹”的對立統一 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既是互相矛盾的,又並存於一個共同體中。在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但是,從長期來看,從根本上說,由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所加劇的經濟停滯卻是“滯脹”的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通貨膨脹則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並由這個基礎所決定的。它與一般的通貨膨脹不同,是與經濟停滯相結合的通貨膨脹,並且是由反停滯、反危機的措施而加劇的。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的壟斷“必然要引起停滯和腐朽的趨向”(《列寧選集》第2卷,第818頁)。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加劇瞭這種停滯和腐朽的趨向,並伴隨著通貨膨脹,從而形成瞭“滯脹”,通貨膨脹還比較容易對付,而帝國主義的停滯和腐朽的趨向則是難於逆轉的。

  “滯”與“脹”的對立統一關系,還表現在兩者總是互相鉗制、互相掣肘、互為起伏的。要醫治經濟停滯,就得采取膨脹政策,如擴大財政支出,造成巨額財政赤字,增加貨幣發行量,降低利息率,擴大公私信貸,通過政府的大量采購來人為地創造市場,等等。所有這些,勢必加劇通貨膨脹。反之,要醫治通貨膨脹,就得采取緊縮政策,如壓縮財政支出,控制貨幣發行量,提高利息率,抽緊信貸,等等。從而導致銀根吃緊,投資疲弱,市場萎縮,而這又勢必加劇經濟停滯,甚至誘發經濟危機。正因為這樣,所以“滯脹”這種並發癥很難醫治。

  “滯脹”與經濟周期 “滯脹”貫穿於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對周期發生重大的影響。在危機階段,由於通貨膨脹,物價高漲,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通過價格跌落而自發地、強制地消散過剩商品的機能受到幹擾,削弱瞭價格調節生產和消費關系的杠桿作用。這樣,雖然由於價格的上漲掩蓋瞭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的尖銳程度,緩和瞭危機。但是,持續的通貨膨脹必然使過剩的商品難於消散,使經濟難以擺脫危機,從而拖長瞭危機的時間。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日本6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危機階段綜合平均,50年代和60年代為8個月左右,70年代平均為14個月。1980~1982年的危機則拖延3年之久,“滯脹”使危機階段拉長瞭。在蕭條和復蘇階段,“滯脹”使經濟回升乏力,增長速度減慢,回升時間延長。在50年代,美國各次危機後的回升時間平均是7.5個月,60年代延長到8.5個月;70年代,由於“滯脹”嚴重,回升時間延長到10.5個月。最後,“滯脹”使周期的高漲階段不明顯,出現瞭經濟增長走走停停的局面,並且沒有真正的繁榮。1973~1975年的危機後,美國於1976年11月工業生產達到瞭危機前的最高點,進入瞭高漲階段。從1976年11月到1980年1月的39個月的高漲階段中,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竟下降瞭13次,這是過去在高漲階段從來沒有過的現象。英國、意大利、聯邦德國、法國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事實證明“滯脹”在周期的高漲階段所具有的抑制經濟增長的作用。

  一個新的現象,就是美國在1980~1982年的危機中,工業生產竟發生瞭兩次下降,呈現下降一回升一再下降的曲線。從1980年2月開始,美國的工業生產連續下降瞭6個月,下降幅度達8.1%。但從1980年8月起,工業生產又逐漸回升,到1981年7月,不僅超過瞭1981年1月的水平,也超過瞭1979年3月的水平。從1981年8月起,美國的工業生產又急轉直下,到1982年底,工業生產下降瞭11.8%,明顯地超過瞭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1980~1982年加拿大的危機發展過程也有類似情況。這種奇特現象,總的來說,也是由“滯脹”、特別是由反通貨膨脹的緊縮政策所造成的。

  由此可見,“滯脹”使經濟周期發生瞭變形:危機階段的沖擊力受到瞭抑制,使生產下降較緩,甚至出現W形(鋸齒形);蕭條和復蘇階段經濟活力受到麻痹,使回升無力;高漲階段受到鉗制,經濟增長緩慢而艱難,“滯脹”對於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具有嚴重的破壞作用。

  1980~1982年的危機後,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傢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如降低貨幣的增長率,大幅度地提高利息率等等,以對付嚴重的通貨膨脹,到1981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通貨膨脹率開始下降。迄198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通貨膨脹率如下:美國3.8%,日本1.9%,聯邦德國3.3%,英國4.6%,法國9.6%,意大利14.6%。這與過去一些國傢的百分之十幾、百分之二十幾的消費物價上漲年率比較起來,顯然是降低瞭。同時,1983年美國經濟以較快速度回升,國民生產總值比上年實際增長瞭3.5%,失業率已由1982年的10.8%下降到1983年底的8.2%。根據這種情況,於是國內外有些經濟學者便認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已經或者即將擺脫“滯脹”,可以實現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瞭。

  事實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並沒有真正從“滯脹”中擺脫出來。通貨膨脹率雖然有所下降,但迄1984年上半年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出現物價下跌的現象,何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仍在推行赤字財政政策,巨額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國債,很可能重新使通貨膨脹率上漲。同時,西方國傢為瞭刺激經濟回升,正在放松對貨幣增長率的控制,膨脹性的貨幣金融政策又開始抬頭,在這種情況下,並不能排除通貨膨脹有再次加劇的可能。至於經濟停滯,隻有美國1983年的經濟回升稍快一些,但仍低於戰後歷次危機後第一年的增長速度。1983年歐洲經濟共同體10國的經濟增長率隻有0.8%,其中法國僅為0.5%,意大利比1982年還下降瞭1.5%。就失業來說,1984年2月,美國的失業率降到7.8%,仍然是一個較高的數字。歐洲經濟共同體10國失業人數,1984年2月已突破1300萬人大關,失業率一直在11%左右,以上這些,證明發達資本主義國傢並未能擺脫“滯脹”。

  雖然在1980~1982年危機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停滯膨脹確實有所緩和,但這隻是“滯脹”采取比較緩和的形式,並不意味著“滯脹”的消失。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采取緊縮政策,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使通貨膨脹有所緩和;采取膨脹政策,也可能在另一段時間內使經濟停滯有所緩和;在實行緊縮政策以後的經濟回升階段,也不排除在一段時間內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都有所緩和。但要從根本上克服“滯脹”,實現沒有通貨膨脹的經濟穩定增長,卻是極其困難的。

  關於“滯脹”問題,國內外經濟學傢有不同的觀點,特別是對1980~1982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後,個別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經濟回升較快,通貨膨脹率下降,失業率有所下降。有些學者便認為“滯脹”已經結束,有些學者認為“滯脹”並沒有結束,產生“滯脹”的原因和條件依然存在。這個問題尚待進一步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