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文

  中國經濟學傢、教育傢。原名王守椿,號首春。江蘇徐州人。1910年春赴日本求學,1925年在京都大學畢業,繼入該校大學院深造。1927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回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7年春到延安,先後擔擔任中央黨校教務主任、中央馬列學院副院長等職。1947年轉移至河北後,先後擔任華北財經辦事處、中財部研究室主任,華北財經學院院長兼研究室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教育部政治經濟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還任資本論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顧問,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第一、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王學文在經濟理論研究和教育工作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論證中國社會的性質 王學文早於1925年在京都大學求學時,曾寫文章分析中國的社會性質,認為關於中國是封建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的說法都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都不能表明中國經濟的過渡性質。1930年在《新思潮》雜志上發表《中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其發展及其前途》一文,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詳細分析瞭中國社會的經濟性質,指出中國的經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中國的革命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的領導權隻能由無產階級來承擔,革命的結果是建立非資本主義社會。這篇文章的主要鋒芒是針對托派的,托派認為當時的中國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同時該文也批駁瞭國民黨陶希聖等人的錯誤觀點。王學文的文章資料充實,觀點明確,引起瞭國內外強烈反響,揭開瞭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的序幕,進而發展為中國社會史大論戰和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

  研究《資本論》和社會主義經濟規律 王學文對《資本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有較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對象,但也在一定范圍內研究生產力和上層建築。《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從本質上看是剩餘價值運動規律。《資本論》的分卷分篇是以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為依據的,不能任意顛倒。王學文對社會生產力也有專門研究,他認為生產力包括勞動力、勞動手段(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缺一不可,隻有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是一般生產力,在一定條件下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王學文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都帶有過渡的性質,在研究它的時候必須從其復雜性、變動性和過渡性上來認識。他說,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有多種經濟規律起作用,除瞭要註意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導作用外,還要重視其他經濟規律。他多次強調要遵守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按勞分配規律和價值規律(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價值規律的作用)。認為要逐步縮小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不能剝奪農民。他強調不能混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因素與經濟范疇,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商品、價值、價格、工資、利潤,雖與資本主義的一些范疇同名,但它們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物,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理論表現。在研究方法上,他認為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是密切聯系著的,必須在經濟理論與經濟實踐的相互關系上來認識二者及其相互關系,要由實踐來檢驗經濟運動規律的理論,又要運用經濟運動規律來推動實踐活動。

  培養經濟理論人才 王學文從30年代起直到建國以後,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許多院校和黨校講授《資本論》、政治經濟學與經濟思想史。王學文講課註重科學性與準確性,註重理論聯系實際,他從教幾十年如一日,為國傢培養瞭大批理論工作者與經濟工作人才。他在教學中先後編寫的許多講義是他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會問題概論》(1927)、《中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其發展及其前途》(1930)、《近世歐洲經濟思想史》(1930)、《政治經濟學研究大綱》(1939~1940)、《政治經濟學教程緒論》(1949~1950)、《關於<資本論>方法論的幾個主要問題》(1953~1954)、《王學文〈資本論〉研究文集》(198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