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事物在技術、經濟方面的獨立或綜合的特徵,對事物的重要性所進行的分析。又稱帕累托分析法。根據社會現象中廣泛存在的“關鍵的少數和一般的多數”規律,分清主要和次要、重點和一般,從而有區別地確定管理方式、追求滿意經濟效果的一種分析方法。

  產生與發展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傢V.帕累托在研究個人所得的分佈狀態時,用座標曲線反映出“少數人的收入占總收入絕大部分,而多數人收入很少”的的規律。1951年,美國管理學傢H.F.戴克發現庫存物品中也存在類似的規律,用曲線描述這一規律,定名為 ABC分析。1951~1956年美國統計學傢J.M.朱蘭在質量管理中應用瞭這一分析,並取名為帕累托曲線。1963年,美國管理學傢P.F.德魯克(1909~ )在研究企業經濟效果和管理效果時,貫串瞭ABC分析的基本思想。目前,ABC分析已發展成一種重要的技術經濟分析方法和企業管理的基礎方法。

  基本內容 ①確定分析對象的特征。可用技術指標、價值指標及效果指標來表示。②研究數量和特性之間的關系,找出事物規律。③直觀表示數量和特性之間的關系。可用ABC分析表、ABC分析圖來表示。④做出分類決策。ABC分析的目的在於有成效的管理,因此,在完成分類之後,還應進一步確定不同類別的管理方式。

  要領 主要有:①集中同類。將被分析的事物分成幾類,對同類事物采取同樣的處理方法;對同一類中的事物不完全相同的,可采用計算偏差的方法,將一定偏差范圍之間的事物看作同類。②進行簡化。將復雜事物分成簡單類別,這是進行分析的前提條件。③突出重點。應突出有決定性作用、且影響較大的事物,尤其在管理力量不足、事物十分復雜的情況下,更應突出重點事物。

  ABC分類數 將復雜事物分成A(重點)、B(一般)、C(不重要)三類,是常用的分類數。但是,由於事物千差萬別,管理力量和管理水平也不盡相同,所以常用以下幾種分法:①分成兩類。常用於對象比較簡單,或對象數量雖大但性質趨於兩極端的情況。兩類名稱可采用重點、非重點(普通);甲、乙;紅、白;也可形象地稱之為“金剛石”、“爆米花”等。②分成三類。屬一般分類數。三類名稱常采用 A、B、C。③分成五類。一般用於較復雜的對象。類別名稱可用 AA、AB、AC、B、C。④分成十類。多用於十分復雜的對象。⑤按重要順序大排隊。當事物之間差別梯級相近、難於集中同類時,或按某些特定要求進行工作時,也可不做具體分類,而隻按重要程度進行排隊,並依次處理,以保證優先解決最重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