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中後期思想傢。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生卒年不詳。據《後漢書·王符傳》記載,他“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按此推斷,王符大約生於和、安之際,卒於桓、靈之際(即西元1世紀末期至2世紀中期),其活動年代在黃巾起義之前。當時,東漢王朝從盛轉衰,朝政日趨黑暗腐敗,社會經濟急劇下降,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王符深惡弊政,乃隱居著述,譏評時政得失,揭露豪門地主的貪婪與殘暴,且不欲彰顯其名,故為其著作定名為《潛夫論》。該書凡十卷,三十六篇,其中中《務本》、《遏利》、《浮侈》、《愛日》等篇,比較集中地反映瞭他的經濟思想。

《潛夫論·務本》(明刻本)

  本末思想 王符批判京師貴戚、郡縣豪傢等大地主階級的理論基礎是務本論。他認為,治國的綱領,“莫善於抑末而務本,莫不善於離本而飾末”。對於本末的含義,他拋棄瞭傳統的農本工商末之說,批判瞭輕工商的思想,提出農、工、商為富國之本的主張,並認為農、工、商各有本末。他指出:“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遊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奇為末。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務本》)。因此,有利於社會財富增長者為本,損害增長者為末,從而批判瞭豪門貴族舍本逐末而致富的行徑。

  義利思想 王符對世人貪財圖利行為的批判,集中反映在《遏利》篇中。他針對當時世人重財利、寡廉恥的風氣,指出好利必亡,好義必彰,要求人們遏制自己追求財利的願望,如果“無德而賄豐”,乃“禍之胎也”。

  王符以大量具體事實,歷數瞭當時豪門貴族及其奴仆們追求奢侈生活的狀況,深刻地揭露瞭東漢末年統治階級驕奢淫逸,征發頻繁,賦稅倍增的現象。他尖銳地指出,封建統治者追求浮侈生活,加重對人民壓榨的結果,必然造成廣大百姓“饑寒並至”,激化社會的階級矛盾,最終必將導致國傢的滅亡。

  “愛日” 王符經濟思想中至為可貴之處,還在於他鮮明地提出瞭愛惜老百姓勞動時間的“愛日”主張。他批判瞭統治階級浪費民力的現象,要求統治階級“省役而為民愛日”(《愛日》),使老百姓的時間盡量用到生產上,以保護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