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下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要生存,就必須有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物質生活資料,而要獲得這些生活資料,就要進行生產。任何社會,如果不從事生產活動,人類就無法生活下去,更談不上進行政治、文化、教育、科學、藝術和其他社會活動。

  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包括必需的原材料的儲備階段,勞動者使用生產工具作用於勞動對象的勞動過程,以及自然力對勞動動對象獨立發揮作用的過程(如釀酒的發酵)等。

  生產過程,不但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而且是生產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因為,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時,不僅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人們之間也必然要以一定的方式結成相互關系,而絕不可能脫離社會,孤立地、同別人毫無聯系地進行生產。這種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就是狹義的生產關系。K.馬克思說:“社會生產過程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生產過程,又是一個在歷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產和再生產著這些生產關系本身,因而生產和再生產著這個過程的承擔者、他們的物質生存條件和他們的互相關系即他們的一定的社會經濟形式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頁)。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中,生產過程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和生產關系生產過程的統一。

  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如何,每一個生產過程,從連續的角度看,都是再生產過程。再生產過程,或稱社會生產總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產這個環節,就是直接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在再生產過程中,生產處於首要地位,是決定性的環節。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這是因為,交換、分配、消費這三個環節的物質內容都是產品,必須從直接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同時,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性質也是由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關系決定的。但反過來,交換、分配、消費對於生產也發生重大的反作用。

  生產過程在不同的生產關系下,具有不同的性質。在以生產者自己占有生產資料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條件下,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瞭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資本傢追逐和占有剩餘價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