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

  中國清代愛國主義政治傢、思想傢。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官至巡撫、總督。他關心民間疾苦,重視農田水利,開墾荒地,抗災賑災,改革漕政,扶持商業、礦廠。道光十八年(1838)冬,赴廣東主持禁煙,堅決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並粉碎瞭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瞭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不久,為清廷的投降勢力所誣陷,被貶戍新疆。

  林則徐提倡經世之學,註意研究現實問題。特別是他打破瞭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的傳統保守風氣,“留心西事,翻譯西書”,主張學習西方長技,開創瞭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聲。主要著作有《林文忠公政書》、《雲左山房文鈔》、《詩鈔》,以及編集的《四洲志》、《華事夷言》等。其著作今匯編為《林則徐集》。

  “農本”觀念 和當時許多地主階級思想傢一樣,林則徐也有傳統的“農本”觀念,認為“農為天下本務”,主張在封建主義生產關系下采取一些勸農重谷的措施,發展農業生產。他同時也看到商品經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在鴉片貿易、貨幣及對外通商等方面,具有一些新的認識。

  嚴禁鴉片貿易 林則徐堅決主張嚴禁鴉片貿易,反對弛禁。他痛斥西方侵略者鴉片走私是“攫人財而害人命者”(《林則徐集·公牘》),指出吸食鴉片足以“弱種”;每年金銀外流數千萬,漏卮不塞足以“貧民”。如果等閑視之,“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文忠公政書·湖廣奏稿》)。因此,他主張嚴禁鴉片進口,禁止國內吸食鴉片。但是,林則徐反對不加區別地停止一切對外貿易,封關禁海。他認為應該將正當的貿易關系與非法的鴉片走私區別開來;將其他國傢的商人與英國侵略者區別開來;對尊重中國主權法律與不尊重中國主權法律的外商實行區別對待。利用各國的矛盾,以利於抗英鬥爭;開放合法貿易,國傢可以利用關稅收入制炮造船,“以通夷之銀,量為防夷之用”(《兩廣奏稿》)。

  船堅炮利論 林則徐在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鬥爭中,也看到瞭中國有不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地方。由於當時與西方國傢接觸還不多,對之瞭解也不深,所以林則徐隻是從表面上看到西方國傢的武器精良,認為“內地船炮非外夷之敵”。因此,他主張自己“制炮造船”,力求做到“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兩廣奏稿》)。他的這一思想稍後由魏源概括為“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集·海國圖志敘》)。

  貨幣思想 這是林則徐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當時外國銀元(洋錢)在中國廣泛流通,洋錢作價高於銀價對中國不利的情況,林則徐主張自鑄銀幣。他認為洋錢之所以為人們樂於接受,主要是由於洋錢“無須彈兌,又便取攜”(《林文忠公政書·江蘇奏稿》),表明林則徐已看到白銀由秤量貨幣向計量貨幣發展是歷史的趨勢。為瞭解決洋錢浮價流通問題,他認為“官為定價”,窒礙難行,而且有損商民利益,最好的辦法,還是由官府自鑄銀幣以抵制洋錢。為瞭增加銀的來源,他註重開采銀礦,主張“招集商民,聽其朋資夥辦”(《雲貴奏稿》)。他認為政府應采取各種措施以保證商民能夠獲得一定的盈利,體現瞭他的扶持商人資本的思想。林則除對於當時民間久已流通的信用流通工具──錢票,采取支持的態度,認為在白銀短缺的情況下,利用錢票,具有調劑民用不足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