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譜中除普通吸收線外還有發射線的B型主序星。1866年A.塞奇註意到仙後γ光譜中Hβ是發射線,從此開始瞭B型發射星的研究。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一屆大會上正式命名為B型發射星,符號為Be(見恒星光譜)。Be星的光譜屬於早B型,最常見的發射線是氫線,尤其是Hα和Hβ線。有時也有氦和一次電離鐵、鎂等的發射線,一般不出現禁線。個別Be星的光譜在數天之內就會發生變化。Be星的光譜中有的出現多條發射線,這類BBe型星占10%~20%,其中以B3次型所占比率最大。

  Be星的光譜特征如下:①發射線比吸收線窄,常重疊在吸收線上,且呈單峰或雙峰狀,有的具有復雜形狀。紫外光譜常呈天鵝P型輪廓。②雙峰發射線中波長較長的峰稱為紅峰(以R表示),波長較短的峰稱為紫峰(以V表示),比率V/R表示雙峰之比。V/R的變化是無規則的。③發射線強度對近旁連續譜強度之比E/C,常按V/R的變化方式而變化。大約70%的Be星有0.1m(視星等)的光變。Be星的絕對星等Mv從B2e的−3m到B9e的0m,在赫羅圖上它們位於主序之上大約一個星等,在演化上可能處在脫離主序之後的階段。

  已知最亮的Be星是水委一,即波江座α(α Eri),目視星等為0.48等。距離為39秒差距。大多數Be星的發射線強度和形狀具有緩慢而不規則的變化。這些變化均無明顯的周期現象。此外,還發現某些Be星發射線輪廓中有時標短到一分鐘左右至幾十分鐘的快變化。快速自轉是Be星的一個重要物理特征。自轉速度平均比相應光譜次型的B型主序星大100千米/秒。

  多數Be星有十分之幾個星等的光度變化。光變的周期長而不規則,很難得到完整的光變曲線。據統計,Be星的光度比主序星約高1~1.5星等,並有紫外色餘。有人解釋這是重力昏暗效應引起的,它使Be星的譜型變晚並比相應譜型更亮。

  Be星的空間分佈與B型星相似。有些Be星是分光雙星或食雙星。對Be星射電觀測發現,若幹特殊的Be星與射電源有密切關系。現已公認Be星有星周包層。Be星的經典模型是:一個快速自轉的中心星,外面包著一個跟著自轉的延伸氣盤。有很多人認為Be星是有質量交流的雙星。這一說法似乎能更好地解釋Be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