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幾個樂章構成的器樂套曲。是最古老的器樂套曲體裁之一,源於對比性舞曲的組合。16世紀的《琉特琴曲集》中就有以1首緩慢的2拍子舞曲與1首輕快的3拍子舞曲組成一組的套曲。它是巴羅克時期最流行的器樂形式之一,德國和法國作曲傢都在實驗各種形式的組合。在德國,以源自德國的阿勒芒德舞曲,法國和義大利的庫朗特舞曲,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舞曲,英國的吉格舞曲為框架,形成速度為快–慢–快–慢、基於同一調性、幾乎每個樂章都是單二部曲式的組曲。其中還可插進小小步舞曲、加沃特、佈雷、繆塞特等舞曲樂章。J.S.巴赫為鍵盤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就是這類組曲的典型;在法國,一度將組曲稱為order。有舞曲樂章的自由組合,也有由一系列標題小品構成,如F.庫普蘭的《第6組曲》包括“收割者”、“戀愛中的夜鶯”、“神秘的防寨”、“小飛蟲”等8首。古典主義時期,組曲地位被奏鳴曲和交響曲取代。

  現代組曲常將數首樂曲按照特定的構思組合成套,在19世紀和20世紀仍是器樂(和聲樂,參見聲樂套曲)音樂的重要樣式。現代組曲的選材和形式結構比古組曲更加自由,有的由包含一系列標題小品,如R.舒曼《狂歡節》、F.李斯特《旅遊歲月》、M.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有的是歌劇、舞劇以及戲劇配樂的選粹,如G.比才《阿萊城姑娘》、I.F.斯特拉文斯基《火鳥》、科普蘭《牧場競技》;有仿時代、民族和地區風格,如P.I.柴科夫斯基《第四樂隊組曲“莫紮特風格”》、A.德沃夏克《捷克組曲》、巴托克《舞蹈組曲》。20世紀在新古典主義思潮影響下,出現瞭采用巴羅克組曲中某些舞曲的作品,如M.拉威爾《庫泊蘭之墓》,克熱內克的組曲2首等。由於組曲既有套曲特點,又可自由創意,亦受到中國作曲傢青睞,如李煥之《春節組曲》,馬思聰《內蒙組曲》,丁善德《春之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