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基督教新教中的重要神學思潮。傾向於擺脫傳統權威,用各種新思想重新解釋教義,故名。流行於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主要特點是較多強調上帝對宇宙的內在性,而較少強調其超越性;重視人的理性、情感和道德能動性;主張突破傳統教條束縛,拋棄《聖經》字句無誤之說,贊成用歷史批判方法研究《聖經》;對人性良善和社會進步抱樂觀態度。其思想淵源和流派分支十分複雜,主要有:①19世紀上半葉F.D.E.施賴爾馬赫的浪漫主義神學,拋棄純理論的自然神學,以人類對上帝的“絕對依賴感感”來解釋宗教和基督教。②19世紀下半葉A.B.利奇爾(又譯裡敕爾)的自由主義神學,提出以價值判斷為神學標準,強調基督教的道德實踐意義,主張運用《聖經》考證學方法,根據《新約聖經》中的歷史事實來說明耶穌的啟示。其思想被德國神學傢A.von哈那克等人繼承發展,從而形成利奇爾學派。哈那克將基督教歸結為三個要點:信仰上帝是慈愛的父親、人類是上帝的兒女、靈魂有無限的價值;他還否認耶穌曾行神跡,認為後來的基督教神學作為保羅思想與希臘哲學的混合物已背離瞭耶穌的教訓,這導致後來一些自由主義神學傢提出“回到耶穌的宗教,而不是關於耶穌的宗教”這一口號,將“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中的基督”加以區別。③20世紀初期格拉頓和饒申佈什等的社會福音派,將歷史上的耶穌和道成肉身看作新型人類的開端,主張進行漸進的社會改良,通過宣揚和實行耶穌的教訓在人間建立公正慈善的“上帝之國”。④20世紀上半葉經驗論的現代主義受到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強調宗教的經驗和實踐層面,認為《聖經》是發展著的對上帝的體驗之記錄,而不是對神的真理的一勞永逸的傳達,上帝是維持並增進人類生活中的所有善事的宇宙行動,因此他們對《聖經》和傳統教義都作瞭現代主義的解釋。除此之外,“芝加哥學派”,與黑格爾哲學有關聯的絕對觀念論神學,與人格主義哲學有關聯的位格主義神學,也可以歸入自由主義神學范疇。20世紀30年代後期自由主義神學的主導地位開始被新正統神學所取代。